乱翻书2336:《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翻到这本书,被它吸引的是它的序,很有内涵,很有文化,很像钱穆的风格。读完第一本,没有找到第二本,只好从第三本读起。
一、读书摘记
1、美国人整体来看不是很有国际观,不是很在意美国以外的地方发生的事,然而美国的学术界,却将触角张得再开不过,世界上任何边缘、冷门、偏僻的徐闻,在美国几乎都能找到专家。对于死海古卷内容研究得最深入的专家,在美国;对于清代山西农民反朝廷运动研究最深入的专家,也在美国。
2、子路死时,早已不死十几二十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却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3、晋献公问荀息什么是忠贞,荀息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4、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活下去是第一要义,活着才有其他的,认识春秋时代,可以让我们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人们看重自己如何死,高于关心自己如何活下去。
5、《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6、迪尔克姆在《论自杀》一书中说:“个人精神越强,越是强调个人主见的社会,自杀现象越普遍。
7、人明明知道改变不了命运,也斗不赢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却无论如何都要反抗,都要挣扎。这种终究要失败的牛,这种总不肯屈服的情绪,构成了悲剧。
8、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以公元前403年作为战国的开始。而《春秋》的记录终止在公元前481年,如果以这一年作为春秋的结束,两者之间又了七十多年的空档。
9、当时最普遍的战场粮食,是“糗”,米煮熟了之后风干,带在身上,要吃的时候加水重新泡软。《孟子》里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形容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10、魏国与秦国的争战中,一个重点是定陶,为了抢夺定陶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定陶的价值就在其商业贸易利益。
11、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一个人身上钱多了,也就变得会做买卖了,有钱做买卖就容易多了。
1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描写墨家:墨者亦尚尧舜道。
孙怡让的《墨子闲诂》是划时代的作品,千年之后终于使得《墨子》重新成为一本可读的书。
13、战国时期的孟子仍然对人自我控制、自我完成、自我完善其角色,有着乐观的期待。
14、墨子时代的说话风格教人感到疑惑:这个疑惑来自一个潜在的基本假设——想要我听什么,接受神恶魔,你不能光是告诉我,还得说服我,不能只说“就是这样”,必须说出理由与原因来。从春秋到战国,不只是言论主张改变了,连更基础的表达主张的形式也改变了。内容与形式,两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15、孟子见梁惠王是公元前328年,那年孟子44岁。
16、孟子不是传统主义者,他主张“仁义”,不是因为“仁义”就是对的,或者“仁义”是古圣所教诲的、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或尧舜先圣都奉行“仁义”所以今天的国君也应该奉行“仁义”,他其实是顺着梁惠王对“利”的重视,否定梁惠王原本认为的“利”,教他若真要有利于自己,“仁义”才是正确的答案。
17、《孟子·万章》中有一句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不是要乖乖听圣人的话,按照圣人规定的改变我们自己,而是借由圣人的先知先觉,唤醒并强化我们心中本来就已经有的仁义礼智。
18、“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舜就凭借这一点差别成为了圣人。
19、处士横议成立的条件,是列国竞争,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我。
20、在荀子的思想中,最基本的分类是将人分为圣人、士、君子和民四种。
21、法家的眼光要比其他各家有限得多。其他各家基本上都由“周文疲蔽”的时代大问题出发,试图振衰起蔽,他们提出的方案基本上也都是超越国境过国界的,因而需要诉诸自然、天性来证明这些主张的普遍有效性。
22、《史记·秦始皇本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23、皇帝之所以自称朕,用意是“固不闻声”。
24、乌托邦不在未来,而在过去。过去的乌托邦对于人心的影响大不同于未来的乌托邦。
二、心得
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历史很有味道,历史人物也值得推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