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第二部分的主旨作者取名叫激情。光看激情两个字,很多人可能就会联想到动力,都说成功的道路是孤独寂寞的,心中没点对自己激情怎么有动力得以坚持下来呢?成功的道路确实是需要动力,但此处的激情也并不是简单的一腔热血而已,产生激情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己对自己不断的鼓励,外界的刺激更重要,这些外界的刺激犹如信号,一旦信号出现就会唤出内在的激情, 使人更容易突破自我。
通过作者列举的例子,我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的唤出激情的信号:
1、榜样的力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跑步这个项目,很多很多年前,有人提出人百米跑的极限是10秒,无法超越,所以在第一个突破了10s的人出现以前,那么漫长的时间一直都没有人能突破。但是,自从有了第一位突破者的出现之后,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就涌现出了许多突破10s的选手,并且还不断刷新新的纪录。如果这个例子不够典型的话,再举个大家肯定都同意的例子。原来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有个现象是非常有意思的:在跑步项目中,这个组的每一个运动员表现的好坏基本取决于第一名的实力,第一名绝对实力越强,那这个组其他的运动的成绩也会越好,这时就会有人说后面的选手都被第一名带起来了。这些例子中的榜样传递出了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引起你的思考:你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了这个激励,势必你的激情将被点燃,然后去突破自我。
2、竞争的力量。竞争其实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力比拼,比如说考试,比赛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还有一种是运气博弈,比如说抽签。如果大家都在为想得到的而竞争,以这种方式胜出而获得的要比更直接获得更值得珍惜,这种方式传递出的信号会让你更有归属感,更有使命感,从而更加努力。
3、亲人的离去。作者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举了很多西方的名人,包括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早就失去了母亲(记不太清楚有没有父亲了),他觉得这不是偶然,正是年幼的时候失去了新人让他们变得勤奋。这背后的逻辑是早早的失去亲人让他们缺少安全感,使得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工作或者兴趣上,会更想获得成功来填补这缺失的安全感。这点其实我并不怎么同意,颇有些结果论的感觉,而且,我相信小时候亲人的离去对大多数人来说必然是一次打击,也不一定就能让人奋起,可能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吧,再者,没人愿意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励自己吧。
自从听了大师的RIA读书法的分享后,我写文章就不想再去翻书了,逼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去思考,在写笔记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内容复述出来,不求没有细节上的错误或者内容上的遗漏,但求我的理解没有偏离书的的主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