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 老师打算辅佐卫国的君主吗?” 子贡说“ 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去后问孔子:“ 伯夷、叔齐是什么人?” 孔子答:“ 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后悔过吗?” 孔子答:“ 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可后悔?”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去的。”
孔子不会为了当官,为了获得利益,留在卫国这样的地方,伯夷,叔齐是礼让之人,现在卫国这对父子都不是礼让之人,不符合孔子的思想理念。这是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
做一个好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不需要感到痛苦,不需要感到委屈。 算计、占便宜只是外在的表现,一个人内心是不是觉得安稳、平和、喜乐,是在于他没有求仁得仁。
如果觉的做好人吃亏,就根本感受不到做好人的快乐,这时候可以默念:“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当中也有快乐,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颜回之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孔颜之乐。
我们要感知生命本源的快乐,比如一个人需要呼吸,呼吸本身就是人生最伟大的奇迹。我每天早上起来能够呼气,能够吸气,这就是生命本源的快乐。孔子感知快乐的能力很强大,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快乐。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认为幸福是执宰一方,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香车十乘等这样的标准,那么幸福就是一种状态。实际上有人有马千乘,内心照样颠沛流离,魂无所依。因为幸福拥有多少物质东西关系不大,而是需要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如果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也能很快乐;假如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使拥有很多,也会焦躁不安。
7.17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 假如生命能够再借我几年,我吾十岁的时候开始学《周易》,我的人生便不会犯什么大错了。”
《周易》饱含人生真谛,讲的都是生活的态度,人随时随地保持谦虚的态度等。《周易》带来的文化上的积淀,不在于算命和预言,而在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规律,让我们知道,人要能够学会控制好自己生命的节奏,做事不要做到极端,要学会中庸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