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学习的闲暇时间,我除了完成当天的培训作业外,随身携带、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啃读的便是《中国班主任研究》,虽然依旧很吃力,但总会让你当下困惑的班级工作在反复阅读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我感谢这段“折磨”人的共读历程,也享受着“煎熬”的快乐!
国培归来,几乎天天与孩子们“泡”在一起。三月份为了第一次月考,而匆忙赶进度;四月因为期中考试临近,又要忙着补差补缺;五月份忙自己职称评定的论文、晒课及论文修改,可能每一个班主任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像打仗一样忙碌,甚至有时忙得像陀螺,工作依然没有成效,学生依然越来越厌学!但看到“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的同学们因深入研读、带着思考阅读、力图找到理论与自己工作的契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阅读,大家从阅读中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也给自己忙碌的工作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成长的触点,感谢共读时光让我们有了多维视角来看待班主任工作,有了多元思考来建设班级。
2014年11月15日,以“多维视野中的班主任”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行。该论坛定位为小规模、研究性、专业性的高端学术交流论坛。参与者主要为大学从事班主任研究与相关研究所、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论坛从现实状态、背景反思、价值回归、研究方法和研究生态等多维视角对班主任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回答了为什么而研究的问题。
一、透析现实挑战,审视多元走向:班级是“为学”还是“为人”?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按照什么原则建设,使之形成怎样的形态,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班主任的发展。
有代表赞成将班级作为初级社会群体;有代表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班主任的职能和存在的必要性会受到挑战;有代表分享了对原有班级进行创新、变革甚至废除的具体做法;有代表分享了班额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在走班制的冲击下,中国的班级该何去何从?有代表指出,班主任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消亡等。
班级是什么?如何理解班级的时空界限?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班级会发生什么变化?班主任该怎样应对挑战?”班级作为中国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师生成长共同体,作为中国学校组织的筋脉,是否应该消失在学校改革的浪潮中?中国的班级、班主任真的阻碍了学生发展与教育的变革?班主制的缺点大于其优点?班主任的存在是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闪光点、是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有代表认为,班主任制在中国的问题之一,恰恰是缺少深入的研究;参会代表们认为,当前需要对班主任角色、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有代表认为,班主任应视自己为班级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等。与会代表高度认同未来的班级会重新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的核心理念。面对挑战,班级是“为学”还是“为人”,应该是班主任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回归育人价值,重视班级建设:班级是否要走生态建设之路?
回归班主任工作的育人主题,是本次论坛的鲜明内容之一。
有学者强调:班主任首先要有育人理念,其次要掌握育人方法;有代表认为,当前中国班主任处于“半官半师”的状态,孩子的生命活力受到压抑,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业、行为、生活、心理及生涯的辅导是必要的;有代表认为发挥班级应有的育人价值,将有助于重建中国教育的自信;有代表认为不应故意强调班主任的独特性;有代表认为当前对班级与班主任缺少高质量的研究与对实践潜能的开发等。
三、基于实践,知行合一:班主任能否野蛮生长?
不关注实践智慧的研究者是缺乏研究自觉的表现。基于实践,知行合一,班主任能否实现野蛮生长?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的学习中,顾惠芬校长、王怀玉老师、蓝美琴老师、董雪梅老师、陈露老师、孙青阁老师、吴静静老师、叶斐妃老师等,她们就是在追求知行合一,互动生成,重心下移、成事成人,她们就是在积极地建设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积极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坚持李教授“做、听、说、读、写”的五字真言下,努力的成长为了一代有生命力的班主任,在努力创生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和新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