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一向敞开的窗户,只留了巴掌空间调节,碰上空气污染、气温骤降,再缩拢成一条缝。这些天隔着窗玻璃能看到的户外景观,就是绿树环绕的两棵银杏树,先是绿里渗黄,而后黄里泛青,此刻金灿杏黄。阴沉天色里咋见恍若阳光突现,蓝天暖日下光色明灿惊艳惹眼,成为院里一道最美风景线。
时常去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公园、景区走走看看,有的去过了很快淡忘,有的即便淡忘还会再去,只有居家小院少有审美疲劳。为什么不会审美疲劳?因为居家这里,具有相对稳定性,再则审美方式也具独特性。与逛公园、游景区不太一样,你愿意不愿意都会住在这里,也就平添了包容心。房子、家、小院、小区都是拿来住的,一丈一尺、一草一木都有归属感,都会另眼相待格外珍惜,别人眼里的一般般,到了自个那里就成了金不换。不能简单说这就是一种自恋,因为有了特殊情感在里头,自然便有妙不可言呈现。这几十年确认为“家”的,应该上了两位数,回顾起来有的在城市一角、有的在荒野山粱、有的屈居油毛毡棚、有的置身苍茫草原 、也曾客居异国他乡。凡属是家的地方,无论当初是啥心境、啥感觉,后来都是存留心底的温润,言谈中的美好。因为啥?因为那些个家曾留置过自己的身体,搁放过幻梦的魂灵,见证过向往未来、追求美好的经历。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川渝黔地区的方言,直接就把“草窝”说成是“狗窝”,虽说有点俗、有几分自黑,但道出了家的朴素本质。我的朋友中,有一辈子就在一座城市、没挪两个“窝”的,无法理解那是一种啥样情结。我的经历中似乎一直都在流动迁徙,如何解读“家”的本质,长期处于困惑。偶尔读到“心灵安处是吾家”的诗句,猛然醒豁、脑洞大开,把“心灵安处”作为家的无限延展,完全没了特定时空局限,该是何等深广豪迈。有家的地方就有美好,就需要我们懂得和珍惜,这理我一直深信不移。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成都兴隆湖随拍)读者留言
道纯老兄(澳洲华人朋友)
即兴应和倚然君简书
不乘车船和飞机,
可到各地看风景。
不看杂志和报纸,
天下诸事皆可知。
为何能有此神奇,
因为认识一个人。
这人是我老朋友,
巴蜀成都倚然君。
经历丰富见识广,
倚然勤耕筆不停。
不辍四处游天下,
日日伏案写简书。
居家閒余逛成都,
探亲顺带游贵州。
远赴东北看雪去,
飞到新疆看草地。
有时沿岸溯河上,
有时登高望浮云。
喜看斑驳花如梦,
爱看云天现彩虹。
政经军事又社情,
文化风俗又旅游。
简书涉及方方面,
像部百科大全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