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朋友公众号吐槽了个事儿,有知友在他文章下回复质疑他写的内容是在刷存在感,并对他的技术水平进行抨击。
他的看法是:人的学习认知都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成为高手。如果自己吝与分享,不要鄙视小白,请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
我大体上是认同博主的观点的,不过除此外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也与大家分享。
话语权与平台选择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前,信息的传递大多都是单向的。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平台可以让我们发声,仅有的报纸、电视等大多又门槛很高,普通民众可能很难跨越。
而现在发声的平台大大的增多,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甚至是无方向的发展。在这些平台上,普通民众的参与度一下子增加了,但因为赞美和批评的门槛是极低的,信息的发展趋势也很难预测。
其中粉丝大多是无意识的,因此分分钟粉装黑,讨论观点变成人格攻击,吐沫星子漫天飞的情况天天在不断的上演。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有意义的其实并不多。
面对抨击,我们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即可,不要太在意。
当然平台上的性质也会影响交流的氛围。知乎是一个将个人回答与声誉相关联的平台,截止到现在知乎已经有7000w+的注册用户。
生活我们常常说二八法则,但是社交平台这个比例会无限的放大。作为知乎上小透明的我被赞排名竟然也(非官方)排进了10w之内,心想如果自己有意经营进如千分之一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说社会上的差距在生活中展现的不那么明显的话,那么网络上的差距变被暴露的一清二楚。如此巨大的悬殊,必然造成普通用户的心理不平衡。而当我们发现这些头部人的水平达不到自己想象的标准,自己便会产生不快的感觉。不快产生后,有的人会奋勇直追,而更多的人选择了更轻松的方式,举起道德的大棒说开始批斗。
如果换个平台,比方只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知乎做精选内容发布,则很少会受到类似攻击。因为订阅这一条件就是一种形式的反向筛选。
换位思考与捡芝麻丢西瓜
上文讲到批评别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不必太在意。不过在那种情况下博主还是比较生气(换做我可能也会如此),他在文中写到:“不分享知识也就罢了,还到处瞎瞎吐槽,瞎鄙视,以为自己很能耐了不得,这种人我最看不起“。
我之前也有类似的看法。前段时间跟我表哥聊天,他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太爱跟别人分享。我很郁闷,心想爱分享不是好事么?哪怕不深入,扩宽知识面也是好事。 我还不喜欢那些不爱分享的人呢!
他说你懂的多,别人不一定想了解。愿意了解的,听你讲又发现你是半桶水,深入不下去。你以为你分享是好事,锻炼自己,给别人增长知识,实际上在多数人看来只是信息噪音。你应该沉下去,少说多做。
我个人是不认可用语言攻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的,不过换位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如此做的心理动机。 从批评者的角度出发,发现可以解释他的不满。知乎的推送机制决定了大多数普通用户会收到博主初级水平的文章,污染他们的timeline,这种推送浪费了他有限的精力。现实的情况也确实是很多的读者只有收集癖,点个赞了事。
昨天读吴军老师的《捡芝麻与丢西瓜》一文,感叹我们很多时候都比一些琐碎的事情消耗了。面对随处可见的那些不理性的网络暴力,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回应,让他感受不到存在感,他便会识趣的离开你了。
跟随内心
上次一哥们在群里特别烦,能够谷歌的东西都不知道子去找,我看不下去的说了一句。不过后来略有点后悔,因为一年前我也是他这样的。我想,对于别人对我的批评,会不会过一段时间我自己也会认同?
如果是,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放弃自己的现有的做法,还是说无所谓别人怎么看,亦或是两者做一个平衡?
想清楚之后,自己便释然多了,我想清楚了自己就是为了刷存在感,为了我自己这个小我,为了自己那点小小的虚荣心,包括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
不过我清楚长久看我不能局限于存在感,而是要有影响力。一直只刷存在感,那最后也许自己真的会像社团小伙伴给我取的绰号------“婆婆”一样惹人烦了。
当清楚了内心,一切的行动便有了准绳,接下来去做就好了。话语权跟正义从来不对等,也许批评者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但是自己心安,便是胜利。
最后用一句范爷的话做结:挨得住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