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刚起兵的时候一穷二白,靠着自己的实力慢慢闯出了些名堂,有些地方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看他有潜力,比较愿意跟着他一起混,于是就拖家携口、带着成建制的军队加入了曹家的阵营,其中有两个人最为典型——朱灵和臧霸,他们两个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都差不多,而且都是猛将,都被猜忌,后期也都被削了兵权,但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
1.曹操搞朱灵
朱灵曾经是袁绍的大将,刚勇异常。有一次朱灵奉命去讨伐叛军,结果叛军将他全家老小绑在城头上,要求他投降,朱灵在城下嚎啕大哭,然后——下令全军攻城,一举将叛军歼灭,全家老小也都被杀。
后来曹操攻击徐州的陶谦,袁绍派遣朱灵去援助曹操,结果仗打完了,朱灵拒绝回来,直接跟人说“我阅人无数,真正牛逼的只有曹孟德!我要跟着他混!”而且他自己留下来了不算,还把从袁绍那里带来的兵也都留下了,相当于带着团队集体跳槽,好在袁绍本身人多,倒也没多郁闷。
到了后来,朱灵跟着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不知道为啥,就是一直都被曹操猜忌,史书中的用词是“常恨朱灵”,到后来直接被涮了一把,连自己的兵权都被夺了。
怎么还会被夺走兵权呢?曹操手下有一员心腹大将,名叫于禁,这也是个猛人,天生就长得很威严,所以专门替曹操干得罪人的事情,哪只军队的纪律不好,他去整治,准能搞定,哪个将领不服管教,他去压制,准能听话,谁敢违背曹操的将令,他直接就敢砍了,这种人不怕得罪人又能干,只要仍然听话,就永远都是领导的心头肉。
于禁这次是去干什么了呢?接了曹操的指令,带着几十个人就闯进朱灵的大营,然后宣布“这只军队以后归我了,你也是我的小弟!”朱灵等人虽然一脸懵逼,但都知道于禁平时啥样,而且又带着曹操的命令,自然也只能服软,曹操又顺水推舟,再次颁布命令,让朱灵听于禁的调遣,算是彻底夺了他的军权。
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不被人信任,亲手带出来的军队,就这样眼睁睁被人夺走了,还被迫认了个大哥,也是够惨的。
不过到了晚年,曹丕登基,对朱灵倒是礼遇有佳的,生前各种加官进爵,在他死后,还让他的排位进曹操的庙里一起接受祭祀,也算是有个善终了。
2.曹丕搞臧霸
臧霸跟朱灵又有所不同了,朱灵是从袁绍那里跳槽过来的,臧霸属于独立武装,直接并入曹操集团的。臧霸是陶谦手下的骑都尉,靠着自己的实力在老家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当地的霸王,四周的豪强都以他为首,后来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归入了曹操阵营,还帮着曹操劝降了一大批人,曹操为了表示倚重,直接把青徐二州交给臧霸管理,臧霸也很忠心,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之后跟东吴的冲突,臧霸一直是力挺曹操,带头冲锋陷阵,而曹操一死,事情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臧霸的一部分军队做出了形同叛乱的行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许都周围,有很多负责拱卫京师的军队,其中就有青州兵(没错,就是那三十万被曹操打服了的黄巾军)和臧霸的别军(以前在臧霸门下,后来被派出来拱卫京师,已经不归臧霸管了),据史书记载,曹操一死,这两只军队里的将领有的担心会天下打乱,也有人只想效忠曹操,不想效忠曹魏,于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听朝廷号令,自己撤防回家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军队不听话,不管是不是真正的叛乱,后患都是很严重的。而在曹操刚死,曹丕刚上位的情况下,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朝中主要有两派观点,有些人说要严惩不贷,要调动军队直接剿灭它们,有的人则坚持不应该动武,反而应该安抚,等以后的局势稳定了再说。出于大局考量,曹丕采纳了后者的建议,甚至还要求沿路的政府给这些军队发放水和粮食,也算是忍辱负重了。
虽然从道理上来说,臧霸的别军擅离职守,跟臧霸本身没有关系,但是曹丕和其他的大臣并不这么想,毕竟臧霸的实力太强终究不是好事,一旦真的叛乱,那是哭都来不及了,于是曹丕也开始着手限制甚至撤回臧霸的权力,并且制定了“易诸城守,用樵沛人”的方略(樵、沛是曹家的发起地)。
由于当时没有于禁那么牛逼的将领,臧霸的势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曹丕只能分了好几步把这个棋走完,臧霸也在小心的应对:
给臧霸升职,调离根据地——臧霸不去就职,仍然窝在原地;
一年内各种给曹休升职,让曹休去管着臧霸——臧霸跟曹休的关系很好,曹休甚至替臧霸说情;
御驾亲征东吴,借机彻底摸清和掌握臧霸的实力,许诺其升官——没办法了,离开地盘,去京城任职。
可以说,曹丕赢得了这场拉锯战的胜利,但是又带来了各种新的问题:臧霸一走,他以前管辖的青徐地区立刻出现了骚动,甚至还出现了兵变,而曹丕也借此机会将当地的反对者扫平,分裂割据力量才彻底平息。
日更打卡第二十七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