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确实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其实写作文是有技巧的,开头结尾是有技法的,但是,我并不喜欢教给他们这些匠法。因为我心目中美好的情景是,孩子们能愉悦地拿起笔,写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思想。可是我发现,更多的孩子是害怕写东西。这种害怕之下潜在令人担忧的因素是疏于思考,疏于整理思想,然后是疏于表达。
我知道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应该潜下心来,反复示范,宽容一些自己反感的行为举止,忽略某些丑陋的东西在孩子心灵上的投射,可是我发现自己缺乏教师的耐性与细心。耐性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甘于平庸的安乐。我更多的却在关注人的内心。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生命的对话。我过于关怀人性,却缺少教育家所需要的一丝丝冷酷与理性。教师的教育犹如生产产品,不能过于关注个体,也需要从整体上去规划和构建。如此,才能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今天听到一句话,为了孩子,我们要竭尽全力,且无怨无悔。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说话者是真诚的。可是却让人听后不由得警惕起来。如果有一套完整详尽的操作手册来指导成人去教育孩子,那倒还罢了,甚至我们会松了一口气,因为所有大人们只需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必然能培养出优质儿童。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却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刻每一天都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与动作都会影响着这些质与量的变化。三毛会因数学老师的一个动作而失去自尊,那画在她眼睛上的两个浓墨黑圈就像一辈子的诅咒,伴随着她一辈子的孤独流浪。前段时间,某中学的花季少女考试失利,就因为老师的一个鄙视的眼神放弃生命,当然同样也有好多幸运的人,会因老师简单的一句“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而从此获得重生,健康幸福地生活。
不可否认,很多老师都在竭尽全力行教育之事,但他们所谓的“一切为了孩子”并不见得就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远远不是。因为,我们对于“美好的教育”的理解也许一致,但做起来却太过千差万别。甚至,在教育这项活动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残酷。
不可否认,身为教师,我显得过于感性,且过于焦虑。这种焦虑来自教育活动本质。甚至,我认为,整个社会都有必要为此而焦虑,因为,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教育的责任。每个人的一辈子都在自我教育。而每个人又都在用自己的潜在价值观在“教育”他人。我们生而为人,便一辈子在育己育人。漫长的教师生涯,让我这份焦虑感愈加沉重。随着年岁渐长,我越来越觉得教师是个神圣的工作,而我们绝大部分所谓的老师都是不合格者。包括我自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苦苦生存的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个孩子都变得美好。看着一批批良莠不齐的产品从自己手上送出去,只能无奈而无力地摇头叹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