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忽然想起一段久远的往事,莫名其妙怎么会想起了这个。但是想起来了,就记一下吧。
没记错的话是第二届学生,带完第一届高三,直接上了高二。
某次课上我提问了一个学生,杨蓓。
她站起来说:老师我叫杨培(记音,不知道怎么打汉语拼音)。
我愣了一下,问道,座次表写错了吗?不是“蓓蕾”的“蓓”?
她说,草字头加一个倍。
我说好吧,名随主便。
我很郁闷,回办公室就查字典了,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了?还是多音字?
结果字典就一个读音,贝(记音)
好在那时候我已经工作几年了,不会为莫名其妙的事较真。
可是那个时候字音字形可是高考的必考项目,因为“蓓蕾”的“蓓”字是个常错音,经常出现在模拟题里,讲来讲去,不知道多少遍了。
后来我偶然听见别的同学喊杨蓓(贝,记音)。她都答应着。她班主任也叫她杨蓓(贝)。
当年我没有再多想这件事。只是觉得对我来说真是顺溜了,想想课堂上提问她有多别扭吧——明明是“蓓蕾”的“蓓”,偏要读“培”,我是教语文的啊。
今天偶然想起,应该是她父母给她取名是用的是“蓓蕾”这个意思,但一直读“培”,甚至可能小明就喊“培培”,她从没想过父母给她起的名字,却一直读错了,一直小学初中也没有纠正,所以对我叫她杨蓓(贝,记音)很反感。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明明白白注着音,她可以在课堂上声称她叫“杨培”,但是任何认得这个字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叫她“杨蓓”。面对更广阔的人群,她必须接受她的名字实际上读“贝”,无端地要求别人改变正确读音按她的要求读,那是个无穷无尽的过程,而且会影响她的人际关系。
所以接受对“贝”很好。但是从小叫到大的杨培,变成杨蓓,也确实别扭。
2020.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