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说你来自北方,像一匹草原上的狼。但你的希望石沉大海,让你有了一丝慌张。你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想证明自己。可到头来,你得到的只有绝望。终于有天晚上你对我说:“以前以为能碎南山、踏凌霄,我可能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可是我什么都没做 ,什么都不特别。我和他们一样,我是个凡人。”人终归要成长,凤凰也要浴火才能重生。你得死一次,才知道活着是什么滋味。就像王磊散文中写的——贫寒像凛冽的酒,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
2.
乡村是历史文化的保鲜剂,有时候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探寻传统的,厚重的东西。就像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还和发小因为跳格子而发生争吵,也在逢年过节对祖先的祭拜中感受到庄严。鲁迅说的茴香豆,我说的江南米酒。就连钓青蛙踩了“财香”家的菜地而挨骂,也是那么亲切怀念。江南四五月份的傍晚,家家户户烟囱里升起炊烟。青砖黑瓦,母亲又在门口喊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吃饭... ...
3.
从满是虫鸣的堤岸走过,脚下的乱草迎着微弱的灯光向上飞扬。不远处的火焰忽明忽暗,闪的让人睁不开眼。晚归的渔人响起了号子,不住的往回赶。偶尔蹦过的青蛙吓了你一跳,水面上刮起了微风拨乱了头发。背靠着栏杆看向待建的楼房,嘴唇嗡嗡的开不了口。闭上眼睛去感受毛孔的舒张,心脏像安装了马达,砰砰砰的直跳。好像听见了渔人唱的:“风里浪里几春秋... ...汗水描眉风梳头... ... ”,却又像是全部融化在了这滚滚的江水之中,什么也听不到。
4.
看古华的《芙蓉镇》竟找到了余华的《兄弟》和《活着》的感觉,一样的手法,相似的情节,对人物心理大肆的渲染。以单方面为线索,用插叙、倒叙交错的方式,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生动的写出了人物的形态。巨大的落差,把人世间最难以承受的悲痛,付诸于纸上,再度还原。用大手笔去写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曾经,就是为了造成巨大的反差,让人看的是悲痛欲绝,不忍卒读,就差潸然泪下了。原来在余华之前就有人能把悲惨写的这么生动,看得人是热血沸腾,人物也愈发有血有肉了起来。就画面带入感来说,古华更胜一筹,可就情感的导入来说,余华算是后来者居上。ps:对于情节方面存疑大大的疑问号,不知是余华借鉴了古华,还是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5.
着重培养了一两个月的作品,因为写的人态度坚决,只好无奈放弃。就像是用了很大的精力打出了原本能够惊涛骇浪的一拳,却击在了棉花上被自己吃了的后劲一样,一连丧了两天做什么事都没有精神。阴着的天雨不停的下,只好看了一部小说来解解乏。走出小说后心情才算了有了一丝好转,躲在天台上和外婆通了个电话。姐姐突然寄来的包裹让我有了一丝的惊讶,谈了许久说了很多小时候的话,让我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做法。话锋一转跑到图书馆还了许久的书,出来时沉浸在马尔克斯里面忘记了一切。只记得小说里的情节,和外婆姐姐说起的话。
6.
那是车上的故事,在车上发生,在车上结尾。没有多余的旁白,只有一个人对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仰慕。有人问他,那结尾呢。他说,结尾是一个人对一个人漫不经心的告别。一个瓶子,成了所有思念的寄托。这是一个人羞涩的青春,在对一个人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个矛盾体,一面想着要靠近,一面算着寻找的时间保持距离。其实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如果硬要扯上的话,开头就是那太阳下映的耀眼的粉红色,和偷偷观望的深黑色。结尾就是那欢声笑语的交谈,和那戛然而止的告别。就像是印证了那句话一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7.
前面那条大河的河水暴涨,但我却放不下河对岸的鲜花,于是我在河中央站了许久。当我每次想往前踏一步时,河底的大龙就激起浪花。我不断的抗争,不断的前行,不断的摔倒,不断的丧失勇气。直到有一天我告诉心底的那一个自己,试着去放弃,去将河水平息,浪花落下,大龙安静。然后堂而皇之的走向对岸,嗅一嗅日思夜想的鲜花,踏上归途,离去。
8.
男人醉醺醺的回来了,女人在茶几前剥豆子,男孩小跑过去打开门,女人明显的不高兴了,放下装豆子的筛漏忙活了起来,男人被男孩扶到了沙发上,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噼里啪啦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女人端出了一碗面条,轻轻的对男孩说快去睡觉吧,然后转身到了阳台,开始收下男人的衣服,在卫生间放好了水,男人摇摇晃晃的洗完了澡,虽然还是醉醺醺的,但也坐着吃面了,等女人忙活完在沙发上坐下了,男人也刚好把面条底下藏着的鸡蛋吃完了,两个人很默契的没有说话看起了电视,过了一会儿男人的呼噜声出来了,女人关好电视进房里拿了床被子给男人盖上,把装面条的碗洗了也转身去睡了,过了挺久的,男孩蹑手蹑脚的跑到男人身旁,把落在地下的被子拉了回去,放了个脸盆在地下就踏实的去睡了。
9.
门外的流浪汉,
轻轻的拿起,
轻轻的放下,
你真是个人渣,
我想说句脏话,
你还好吗,
我只要一朵花。
10.
何必如此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个酸腐的秀才,还要昭昭示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