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休息,也没能出门,就看了电视剧《大明风华》,恰好看到了孙若微太后亲自在北京带领大明将士们守护国家。
我不知道历史是否真的有这么一段,但是我的确对这个太后产生了好奇。
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孙皇后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时时出入宫廷,说孙忠的女儿非常贤德,所以孙皇后以后才得以入宫。
孙皇后刚刚入宫的时候年方十余岁,当时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教育她宫中礼仪。不久皇孙朱瞻基大婚,下诏选济宁胡氏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认为皇太孙已成年,当择配。彭城伯夫人经常出入宫廷,称孙氏女贤德,因张皇后告诉了明成祖,明成祖遂令孙氏入宫。年方才十余岁,即令太子朱高炽正妃张氏教育她宫中礼仪。
后来,皇孙朱瞻基大婚,下诏选妃,以司天奏故,最后册立济宁胡氏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 彭城伯夫人经常为此跟张皇后唠叨,而张皇后贤德,不言此事。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 ,朱瞻基即位之后,孙氏立即被封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向张太后请示,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朝诸帝贵妃都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至于居中所说的这“靖难遗孤”却是不知是什么情况,但这朱瞻基和孙皇后这感情线的确不错。
明朝史本就繁乱,我也不是很理得清头绪,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孙皇后的确有治国只能。
明朝前期发生过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孙皇后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及无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澜驾驭两"变",对维护明朝统治和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朝五十万精锐兵和朝中各部重臣在土木堡遭瓦剌骑兵围歼,率军掠征的年轻皇帝朱祁镇被俘,并被挟持继续攻掠明朝北方重镇,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经过短暂混乱后,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相继采取了让皇帝之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调兵遣将坚守北京等一系列正确决策,终于化解了危机。
在打退瓦剌进攻后,景泰帝恋栈皇位,幽禁被遣送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废除孙太后所立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作为"上圣皇太后",孙太后任凭景泰帝废立太子,悉心保护好被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和被废的小太子朱见深,维护明朝政治相对稳定的大局,静观时势之变。
景泰帝命途多舛,儿子与妻子杭皇后相继死去,且再无子嗣。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重且又执意拒绝朝臣重新立太子的奏议、明朝皇位面临传承危机的关键时刻,孙太后又明确支持部分朝臣实施"夺门之变",拥戴作为皇室嫡长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复位,从而消除了明朝政治上的又一次危机。《明史》中"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则充分说明了孙太后的作用。
另外,孙太后督促她的儿子明英宗下诏,果断地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
历史上能留名的女性真是少之又少的,孙太后她的一生可谓是经历过顶峰,也经历过低落,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地位她都是冷静的对待,在顶峰的时候,她没有耀武扬威、飞扬跋扈,在低落的时候她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放平心态,最终才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3月24日,看《大明风华》——孙太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