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代表作之一,《致橡树》,作者舒婷。
它其中有句是这样说的,“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首诗通篇仿佛便是以诗意来阐述现代爱情观。
什么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记得过去看书时见到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有一种关系是于彼此怀抱里温暖孤独着。
用精神分析学的话说,在不与客体发展“共生”的前提下,积极回应且尊重其主观能动性。
这很像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
也是诗中要表达的一种意味,“我要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你的身旁,而不是作为藤缠绕着你。”
而面对这种意味,我觉得它更该成为每个人爱情的墓志铭。
日本有部纪录片叫做《人生果实》,可以瞅瞅。
在费孝通先生著的《乡土中国》中,提到两种社会模式——“阿波罗”与“浮士德”。
前者为乡土社会的一种体现,而后者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体现,如文中所说,“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一为求同、一为求异。
个人感兴趣的是后者。
而这也是关系中最迷人的地方。
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有这样一段话,“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如果这是个问题,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可以做出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男人总是渴望成为女人的第一个男人,而女人则希望能够成为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这便是男女在体验情色上的差异。似乎也道出了《失乐园》结局下的潜意识。
记得在看《我的前半生》时,有句台词印象深刻,“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更多的探求生命生活的外延和内涵。”
有本书叫《七年就是一辈子》,在生理上七年会代谢出一个与之不同的肉体,而在个人看来所谓“七年之痒”上面便是答案了。如果在关系的互动中彼此得不到成长,那大概率上也只能意味着被剥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