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起,湄县人,善于用兵,侍奉秦昭王。昭王十三年,白起任左庶长,带兵进攻韩国的新城。第二年,白起担任左更,在伊阙山进攻韩国和魏国,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夺取五座城邑,被提升做了国尉。后来他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的安邑以东至乾河一带的土地。昭王十五年,他担任大良造,进攻魏国,夺取大小城邑六十一座。此后,白起进攻楚国,攻取鄢、邓五座城邑。又再次进攻楚国,攻克郢都,焚毁了夷陵。楚王被迫把都城迁到了陈邑,秦国把郢都改设为南郡。由于战功卓著,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国,夺取了华阳邑,俘虏魏国三员大将,斩敌十三万人。和赵将贾偃交战,把贾偃的三万多士卒溺死在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又进攻韩的陉城,斩敌五万人。
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暗中任命白起为上将军,运用奇兵把赵军包围在长平。赵将赵括亲率精锐士卒突围,被射死。赵军战败,四十万士卒向武安君投降。白起唯恐降卒作乱,采用欺诈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仅留下未成年的二百四十人送还给赵国。赵国先后被斩首和俘虏的共达四十五万人。
韩国和赵国害怕了,便派纵横家苏代携重礼去游说秦国的丞相应侯范雎。苏代说:“如果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霸天下,武安君就会位列三公。武安君替秦国攻占了七十多个城邑,南面平定了鄢邑、郢都和汉中,北面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便是周公、召公和吕望(姜太公)的功绩也不会超过这些。秦王称霸天下,武安君位列三公,您能够在他的下位吗?即便不愿在他的下位,也办不到了。假如现在秦国灭亡了赵国,北方的土地归于燕国,东方的土地归于齐国,南方的土地归于韩国和魏国,那么您拥有的土地就没有多少了。因此不如趁势割取韩、赵两国的土地,别让他成为武安君的功劳了。”
范雎深以为然,于是便向秦王进言说:“秦国的军队疲劳了,请您允许韩、赵两国割让土地来讲和,权且让士兵休息一下。”秦王听从了了应侯的话,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六个城邑媾和了。武安君听到这个消息,很不高兴,从此与应侯不和。
昭王四十八年,秦国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国的邯郸。这时白起正在生病,不能随军出征。王陵军队连遭败绩。武安君病愈后,秦昭王想派白起替代王陵担任主将。白起说:“邯郸实在是不容易攻取的都城。况且各诸侯国的救兵眼见一天天地赶来。如今,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军,可秦兵也死伤过半,国力空虚。长途跋涉去夺取别人的国都,赵国固守备战,各路诸侯从外部进攻,秦军必败无疑。我不能代替王陵为将。”秦王亲自下命令,武安君也不肯奉命启程。后又派应侯前往敦促,武安君依然辞谢,托词生病。
后来,秦王派王龁取代王陵为将,围困邯郸八九个月,也未能攻下。楚国春申君、魏公子信陵君分别率数十万人进攻秦军,秦军多有伤亡。武安君扬言道:“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秦王闻言大怒,强令武安君执行王命。武安君声称病情恶化。应侯去请他,也不肯应命。于是秦王免去了武安君的官爵,贬于士卒为伍,流放到阴密。武安君病了,未能上路。又过了三个月,诸侯军加紧进攻秦军,秦军节节败退,每天都有前方告急的使者来到。秦王派人驱逐白起,不让他再待在咸阳城中。武安君离开咸阳,出西门十里,来到杜邮。秦昭王与应侯及群臣商量道:“流放白起,他的内心很不服气,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秦王派人赐白起以剑,让他自杀。白起拿剑行将自刎时说:“我什么时候得罪老天的呀?闹到这步田地!”举剑良久,才说:“我本该死。长平那一仗,赵卒投降的就有几十万人,被我使用诈术,全部活埋。凭这一条就应该死。”于是自杀。武安君死于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死的冤枉,秦国百姓哀怜他,乡邑都为他设祭。
白起的官爵,是靠实打实的战功累积起来的。一代战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名不虚传。倘使白起继续为将,那将是大大缩短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从而改写中国的历史。由此,我不禁想起了后世的项羽,他和白起一样,同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同样率真直爽的性格,同样的残暴嗜杀。一个坑杀秦卒二十多万,一个坑杀赵卒四十万。一个死之前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一个死前叹“我何罪于天至此哉”。其实两者都是死于政治上失策和性格上的缺陷,关老天何事呢!这就叫至死不悟。
二
王翦,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喜爱兵法,后为秦始皇的臣子。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进攻赵国阏与,攻陷九个城邑;始皇十八年,又率军攻赵,攻陷赵国,赵王投降,全部平定赵地,改设为郡。后来,燕派荆轲刺秦王,秦王又派王翦攻燕,燕王喜逃到辽东,王翦平定燕蓟地区后班师。
当时,秦国有个将领叫李信,年轻气盛而又勇猛,曾率领几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一直追到衍水上,最后打败燕军俘获姬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敢,就问他:“我想进攻夺取楚国,你估计要多少人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行。”秦始皇感慨道:“王将军老了,为什么这样胆怯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人南下攻打楚国。王翦的话没有被采纳,便声称有病,告老回到频阳。
李信进攻平与,蒙恬进攻寝邑,把楚军打得大败。李信又进攻鄢郢,攻破了它。接着率军向西,与蒙恬的部队在城父会师。楚军趁势尾随秦军,三天三夜不休息,把李信的军队打得大败,攻入秦军两个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败逃。听到这个消息,秦始皇极为愤怒,亲自乘车飞驰到频阳,向王翦当面道歉说:“由于我没有采纳将军的建议,才使得秦军蒙受耻辱。现在楚军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有病,但能忍心扔下我不管吗!”王翦推辞说:“老臣身体疲病,脑子糊涂,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始皇又道歉说:“就这么定了,将军不要再推辞了。”王翦说:“大王如不得已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没别的,听你的。”
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人出征,始皇亲自来到灞上送行。王翦临行,请求始皇赐予大批良田美池和园林广厦。始皇说:“将军放心走吧,没有必要为日后的贫困而担心呀!”王翦说:“为大王带兵打仗,有功也得不到封侯。趁现时大王信用我,我便及时多请赐园池,为子孙打算罢了。”秦始皇哈哈大笑。王翦来到边关,接连五次派人回到咸阳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议论说:“王将军祈求颁赏,实在有点过分!”王翦却说:“不然。秦王为人,骄横多疑,现在调集全国兵力交给我一个人指挥,我如不多请颁赐田池美宅为子孙创业以祛其疑,难道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猜忌我吗?”
王翦到达前线,构筑防御工事坚守阵地,不肯出战。每天就是让战士们休息、洗澡,改善伙食安抚他们,与战士同吃同住。过些时候,王翦问:“军中都在玩什么游戏啊?”回报说:“战士们奔、跑、跳、跃,玩得可欢哩!”这时王翦说:“好啦!士兵可以用来打仗啦!”楚军见几次挑战秦兵都不出壁垒应战,便向东方转移。王翦趁势挥军进逼,挑选精壮突击队出击,大破楚军,直追到蕲县以南,杀楚将项燕。一年以后,俘虏楚王负刍,全部削平楚地,设置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兼并天下,王、蒙二族建功最多,声名流传后世。
太史公评价说:“王翦担任秦国将领,平定了六国。当这个时候,王翦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秦始皇把他当作老师一样来看待,但王翦却不能辅佐秦国建立德政,巩固它的根基,反而苟且迎合人主,直到死去。”这种评价未免有失偏颇,也未免把秦始皇理想化了。秦国以法治起家崛起,统一天下后也是以严刑峻法而著名,让它推行德政来治理天下,岂是王翦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这样的想法未免太一厢情愿和书生意气了。
就秦始皇本人来说,大梁人尉缭曾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秦王这个人,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时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与秦始皇相伴多年的王翦显然了解这一点,所以向秦王索要良田美池,看似有点贪得无厌,其实不过是要秦王放松对他的怀疑,是保命的一种手段罢了。
三
从白起和王翦的不同遭遇上,我们可以感悟出这样一些道理:
一是千万不要得罪老大。
任何时候,功劳都是老大的,过错都是下属的。当初,乐羊在魏文侯手下为将,攻克了中山国,向魏文侯报告时,脸上显现出骄矜的神色。魏文侯就对主管文书的官吏说:“把群臣和宾客的书信拿来进上。”乐羊一看,有两大箱书信都是责难他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的。乐羊马上认怂了,向北再拜道:“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全是君主您的功劳啊。”
而白起呢,仗着自己功劳多多,拒不执行王命,丞相两次亲自敦促,也虚与委蛇。最可悲的是,秦军吃了败仗,昭王本就十分恼火,他竟自恃高明,洋洋得意出言讥讽。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活得太长了吗!临死之际,空自慨叹是“得罪了老天”,岂不知是咎由自取!
其实在君王的眼里,谁都是棋子,谁都是可以牺牲的。即便你劳苦功高,只不过是稍稍有用的一枚棋子罢了。需要你的时候,可以折节下交,就像秦始皇之于王翦,再三表现歉意,满足一切要求。而一旦触犯其逆鳞,就像白起,则弃之如敝屣,流放不说,还要他的命。
穰侯、华阳君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是昭王同母的弟弟。只因应侯范雎进谏时说一句“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没听说有国王”,昭王唯恐大权旁落,就毫不犹豫地废除了太后的权力,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赶出了关外。对待母亲、舅舅、弟弟尚且如此狠厉,何况外人耶!
二是千万不要得罪老大身边人。
权臣是君王的身边人,具有极高的话语权。特别是受君王宠爱的权臣,那更是言听计从。其实白起并未得罪应侯,但他的战略主张及功勋威胁到了应侯的地位了。正如苏代所说:“武安君位列三公,您能在他的下位吗?”权臣也是人,侍奉君王也是为了高官厚禄,毫不利己一心为国的权臣毕竟如凤毛麟角,大多数臣子都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权衡利弊之时都还是要为自己着想的。所以,范雎果断搅黄了白起的战略构想。白起虽心存怨恨,但又无可奈何。至于后来白起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未必没有应侯下套或推波助澜的功劳。
从自已的切身利益着手,这是古代人做思想工作常用的方法,百发百中,屡试不爽。秦始皇在沙丘病危之际,赵高扣留了赐给扶苏的加盖玺印的书信。然后劝谏丞相李斯说,“扶苏登上皇位必定要任用蒙恬为丞相,那你就不能怀捧通侯大印衣锦还乡了”。李斯犹豫再三,欲望最终战胜了理智,还是参与了赵高的阴谋,矫诏立胡亥为太子。远在边关的扶苏和蒙恬无形中遭受了无妄之灾。无他,只因为他们挡了人家升官发财的路了,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如果说权臣是君王身边的紧密层,那么宦官就是君主心头的小棉袄了。比如赵高,倚仗着二世的宠幸,被他杀害以及因私人恩怨而受到他报复的人有很多。他怕大臣入朝禀奏政事时弹劾他,就劝二世拱手深居宫中,政事由他和侍从们处理好了再来奏报。这样所有政事结果便都由赵高来决定。李斯因此有了怨隙,想就二世不上朝之事进言。赵高便下套给他使绊子,趁二世玩乐之际让李斯来奏事,一连几次,惹火了二世。赵高便趁机诬告李斯的儿子李由与盗寇私通。一来二去,就把李斯送进了牢狱,满门超斩,夷灭三族。权臣有时还有底线,而小人是没有任何底线的。官场和职场生存要诀,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权臣,宁可得罪权臣,不能得罪小人。
不是所有的君主都礼贤下士的,即便是再礼贤下士的君主也不是谁都可与之促膝谈心的。和他们接触最多的身边人不是权臣就是宦官,现代的就是办公室主任、秘书和司机。即便是封疆大吏要见老大,也要通过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通禀,不为你禀报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呆着。别看在你的地盘上你是龙是虎,在我的一亩三分里,你就得盘着卧着。就像赵高,不为李斯通报,李斯虽贵为丞相,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而要给你上点眼药,那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容易。有时看似无心的一句两句话,就会在领导心里播下了龃龉的种子,至于哪一天发芽那得看气候,有时候真是连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权位显赫的书记局长看到领导的秘书老脸都笑成一朵菊花的原因了。为什么呢,先结个善缘,防止他以后少栽花多种刺啊!
三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当初,赵孝成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用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适合当将领。”赵王问:“为什么?”赵母说:“当初他的父亲赵奢任大将时,每天亲自捧着食物所招待的客人数以十计,所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官和僚属;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私事。如今赵括一当上将军,就坐西朝东接见部下,军官们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钱、丝织品等,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天天留心便宜的有利可图的田地房屋,能买的就买下来。这哪里像他的父亲?父亲、儿子志向不同,希望大王不要委任他。”赵王不听。赵母于是趁机说:“大王一定要委派他,那么将来要是有不称职的事,我该不会受到株连吧?”赵王答应了她。
后来赵括的军队在长平中了秦将白起的埋伏,全军覆灭。四十万大军投降后被活埋,赵国前后损失的兵员共计四十五万人。因为赵括的母亲曾经有言在先,所以赵王也没有加罪于她。由此看来,老太太实在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她知道赵王任用赵括已不可避免,而赵括兵败后必然会殃及赵氏家族。所以提前向赵王申请了一块“免死金牌”,纵然保不住自己的儿子,但好歹保存了赵氏宗族。赵奢如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是上天固有的规律。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要来了;同理,好运到了尽头,也要走下坡路的。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其实,很多士大夫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就是放不下荣华富贵,高官显爵,所以经常抱着侥幸的心理,奢望享有万世荣华而不衰。
李斯当年深受秦始皇宠幸。长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其余儿子都娶秦皇室公主为妻,女儿全嫁给秦皇室各位公子。李由休假返回咸阳,李斯在家摆设酒宴,百官之长都前来祝贺,门庭过往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叹息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物禁忌过分盛大’。我李斯本是上蔡的一介平民,皇上不嫌我才能的低下,竟把我提拔到这样的高位。如今君臣官位没有居于我之上的,可以说是富贵达到了极点。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衰落,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诚然,李斯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也为之做了许多工作。比如他与赵高沆瀣一气,陷害公子扶苏,扶胡亥上位,就是为了保住今天的荣华。然而,再聪明的人也逃不过天道法则。后来,他遭赵高陷害,在咸阳街市腰斩。被押赴刑场时,他对他的次子说:“我想与你再牵着黄狗,一起赴上蔡东门去逐猎野兔,难道还有可能吗?”可惜,这世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再看白起,堪称一代战神,为秦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功劳可谓大矣。他死后,连秦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他死的冤枉,在乡邑为他设祭。难道满朝文武就没人看出这一点,可秦昭王赐剑让其自杀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为什么呢?原因无非以下几点:一是因为他的君臣关系处的极差,在君王眼里是个刺头;二是他平时自恃功高,根本没把别人放在眼里,在朝中基本没有要好的朋友;三是他犯了许多武将共有的通病,粗鲁暴躁,得罪了不少人。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冒着得罪君主的风险,来为他求情呢!
反观王翦就不同了,心态极好,一旦建言不被君王采纳,马上告老还乡,根本不留恋高位。再次被起用时,首先是请求皇上赐予良田美池,直言不诲地说是为子孙后代攒点创业的本钱,所以逗得秦王哈哈大笑。他对君主的心性研究得可谓入木三分。作为君王,他在乎的不是钱财和良田,而是自己的皇位。现在把全国的兵力交给一名将军指挥,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反叛。所以王翦屡次三番去请求赏赐良田,不惜自污名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爱财如命的老头,目的就是让秦始皇认为自己没有野心,实现平安软着陆。
因此,白起王翦攻城掠地的本领虽然都差不多,但官场上的政治智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结局迥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