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春节,怎一个"乱"字了得。先是江西某农村普通家庭为全国人民烧了一桌热闹非凡的年夜饭,后是霸气媳妇因只干活不许坐席而"掀桌"。原本事情过去已久,没必要再提,但是看到一权威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忽然有一种学冯小刚骂"操蛋"的冲动。但姐有偶像包袱,忍住了,默默奶疼。
从逃离"年夜饭"到掀桌,可以说,中国女性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中国男人。
曾经看到某文章讲述一高薪女和优质基因男的故事。年薪30万的女子A通过相亲,认识了在部队当兵的某男,郎才女貌两人一拍即合。其实在此之前,A对婚姻并不抱乐观态度。之所以去相亲是认为,如果遇到合适的男子,也是好事一桩。即便不成,男方基因好,至少可以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一语成谶,A和部队男相处没多久便因"性格不合"分手。但是A怀了孕,为了孩子,她放弃了优渥的高薪职位,回老家找了一份年薪4、5万的普通工作。最后,文章的作者评论此事,说那些对待婚恋"要求不高,看感觉"的女性,归根到底还是权衡利益,到头来只剩下斤斤计较的算计。
execuse me?!情感鸡汤文一直瞧不起的不是那些"自怨自艾"的失恋女、失婚主妇和剩女吗?说好的"不将就","婚姻不是人生必需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原来鸡汤文里都是骗人的?!如若不然,为什么从A的故事里,我只看到了经济基础雄厚和精神独立,对于女子婚恋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来说,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事情,A的角色换成男性的话,舆论的反应又如何?梁洛施与李泽楷就是很好的例子。梁洛施以未婚的身份,先后为李泽楷诞下三子,分手后获得亿万财产。无数知音体文章臆想出"梁洛施誓做独立女性,高冷坚拒痴心总裁的求婚",仿佛当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一般。
舆论反应的大相径庭,还真让人想掀桌呢。
再说回"掀桌"这件事,其中的隐喻也很耐人寻味。掀桌的"准媳妇",可以理解为迅速成长的中国女性。她后续的境遇如何,有许多的猜测和选择。但掀桌之后,一屋子的狼藉,谁来收拾?恐怕还是厨房那些女人吧,即所谓习惯了"规矩"的母亲这一代。
但对于母亲这一代人,你真正了解她们吗?和同事讨论过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她们是全能的,真正的哆啦A梦。"
在粮油配额的年代,野菜、面渣、果皮,经过她们的手,都能变成"珍馐"。全家老少的服装,她们一手包办,全是按照时尚教科书《上海服饰》的私人高定。就算幸福只露出个头儿,她们也有本事拽出来织成毛衣。
谁说母亲这一辈习惯了"规矩",相反,她们一直适应着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就拿发小的妈妈来说,通过结婚改变命运,从农村户口变身城里人。原本是生产队里的农活一把手,到了工厂不得不重新学起。改革开放后,"铁饭碗"变成了合同工。接下来的出国潮,发小的舅舅去美国打拼,小姨远嫁他乡。发小的妈妈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总算赶在退休推迟之前告别工厂,但儿子和媳妇去外地做生意,发小在魔都工作。妈妈又不得不一边照顾孙子,一边担心发小的终身大事。如今你们却嫌弃她们因循守旧,有代沟。那么,年轻的一代是否尝试过去填平这个代沟?
《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一文里,作者强调"规矩"的仪式感让家族"人丁兴旺",颇有大家族族长对"世风日下"的凄凄伤怀。但是报告首长,从上个世纪白话文运动起,多少文人和军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是为了历史车轮的倒退,更不是为了讨论女孩蹲地是不是没教养(拜托,这也值得拿出来说?!)。
所谓"有破有立"。以前我们常说社会处于转型期,就是当旧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等发生变革,而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社会所处的过渡时期。我们需要有"掀桌"的勇气,同时也应该具备收拾残局的耐心和气度。毕竟我们所作所为,影响着下一代。
您说,是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