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出攻击性多半是幼儿时期父母的关爱、教育不到位引起的。
一、正确的引导
幼儿在早期还不懂如何与朋友交往时,在探索阶段做出的父母认为的不友好行为,引起父母的强烈反应,这无疑给孩子的不良行为加以强化,达到越制止想干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忽略“打”的动作,告诉孩子拉拉手、一起玩、轻轻地等这样才能交到朋友。对于孩子友好的行为加以鼓励。运用阳性强化法,来引导孩子学会交朋友。
二、温暖的家庭教育
缺乏家庭温暖是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孩子的不良行为多半是受父母的影响,每个中学打架最厉害的学生,一定是在家经常被打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从小就看到了父母以什么方式处理不良情绪,他就学会了这种方式。
孩子在被打时,紧张、害怕,引起身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父母打孩子,孩子不能打回去,导致肾上腺激素在体内保存,长期被打的孩子肾上腺激素比普通人都高很多,肾上腺素多的人,就容易暴躁,习惯性用武力解决问题。这就是从小被打的孩子总会成为暴躁之人的生理原因。
要改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需要父母和亲人的共同努力,与孩子和平相处、多沟通、给他足够的信任空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环境比什么都有效。
三、加强体育锻炼
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当内啡肽的分泌增多,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对于有攻击性的孩子,可以给他增加适当的运动,即可以释放身体内的能量,也可以缓解肾上腺素带来的紧张情绪。
四、感受团结合作的快乐。
在学校中,教师要为孩子多创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或者为班级赢得荣誉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学会交朋友的多种方式。在家中,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合作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某件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