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闺蜜还是同事,只要是有三个以上的女人在一起,不由自主就会谈到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问题。“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男人负责挣钱养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有时候我就在想,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受宠总有受宠的理由吧!“负责貌美如花”,那不貌美如花的怎么办?一个人的地位还是由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与贡献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单位、国家也是如此吧,正所谓家国天下嘛!
汉初定时,有三位成功的典型,萧何不失是一个既有为又有位的,但是更典型的莫过于吕后了。从刘邦还是一个小人物开始,吕后就不离不弃的跟着他;后来楚汉相争之时,吕后为了刘邦的事业又在项羽的军营里做人质;后来刘邦南征北战时,吕后负责留守大后方,可以说是为了刘邦谋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刘邦后来喜欢上了戚夫人,喜欢她的儿子如意,有废太子之意。但是最终由于大臣们的反对,吕后的反对,这件事没有达成。其实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知道,大臣的反对多数还是基于对吕后的认同。“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叔孙通的这句话再直白不过了。
为与位——读《资治通鉴》有为方可有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有位之后如何“善为”,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否则也就不会有“成也萧何败萧何”的说法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想当年,韩信家贫如洗,又没有善行,所以不能当官。他不会经商又不会劳动,所以就靠蹭饭为生。再后来还经历了胯下之辱。从军后先在项梁手下,不曾被重用;投奔项羽后,虽然有几次好的建议但也没有被重用。最后因犯法快被斩头时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滕公。是滕公放了他而且把他推荐给刘邦。紧接着就在交流中遇见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萧何。投奔汉军后他也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后来他就说:“王不我用,即亡去”。这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这样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能让萧何如此夸奖又舍命相追的人肯定非同一般,于是刘邦“择吉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使得全军都大吃一惊。就这样韩信一路显贵,最后被封为淮阴侯。也就是这样一个权极一时的人,最终被萧何设计杀于长乐钟室。
其实细想之下,韩信的成功固然更萧何的推荐分不开,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自己的雄才大略,汉高祖刘邦也曾经把他与张良、萧何三人看做是他能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说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的死,又固然跟萧何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当他攻克齐国时,在刘邦还在被项羽追着打的时候,他却上书刘邦要自立为齐王。可想刘邦得有多生气。他被封为大将,有人劝他谋反,天下就是他的了,然而他却心存不忍,但此事还是被刘邦记在了心里。但是刘邦当时没有精力去对付他,所以只好忍了。当刘邦追项羽至固陵时,韩信不肯出兵与之会合,这一次刘邦又忍了,还把楚地许给他。后来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仍旧没敢杀他,又封为淮阴侯。而其他很清楚的知道“汉王畏恶其能”,所以他就“多称病,不朝从”。到这个时候他还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在。终于有一天,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认为“天下可图也”。这时已经到了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再也不能忍了,而且也不会忍了,因为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收拾韩信了。于是就让萧何把韩信骗出属地杀了。
为与位——读《资治通鉴》所以司马光评价韩信说:“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太史公司马迁也这样评 论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天下已集,乃谋叛逆;”由此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出,韩信的惨死就在于他没有准确的审时度势,没有准确的找到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相比之下,萧何要比他聪明多了,单从力荐韩信后来诱杀韩信一事便可以看出,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作为臣子,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所以他平安的渡过了他的一生: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是在有位之后知道如何该作为才有了好的结局。比如在刘邦想废太子的时候,有人也让他劝高帝刘邦。但是他说,以过去皇帝打天下屡次处于困境,所以听从的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大定了, 皇帝因为个人的喜好想换太子,这是骨肉间的事,我再说一百次他都不一定能听了。 之所谓天随时也。张良更懂得这个道理,虽然他也想办法阻止了刘邦废太子的事,但是却没有和刘邦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巧妙的解决问题,做到了为和位的和谐统一。汉刚刚建立时,张良就愿意退隐山林,后来封侯时又屡次谦让,他的低调也是他很好的作为的一个表现。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人在慨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或者认为待遇不公呢?当我们读懂了萧何与韩信之后,读懂了刘邦对待吕后的态度之后,我们或许会发现另外一种心境。如果我们要想有发言权,就得先具备发言的能力和实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