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班第八次课个案感受
张洪林
这次现场个案咨询给我的感受是:震撼。
咨询结束之后,提不出问题,只有感受,除了震撼的感受之外,也感受到张老师个案经验之丰富、咨询手法之老练,确实叹为观止。
二期班第八次课个案咨询现场的震撼一、先泄力保命
根据叙述,来访者多年来积压了大量对母亲的怨愤,这些怨愤在超我的高压下已经使来访者出现了明确的抑郁症状,产生了自杀的冲动,这个时间最重要的是化解来访者的自杀冲动,保住来访者的命,所以张老师一直在泄力上下功夫,让来访者对于母亲的怨愤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向外爆发的力量消减,超我压制的力量也会随着爆发力量的消减而消减,冲突的力量消减了,来访者的抑郁程度就会下降,自杀冲动也会随之降低,保命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期班第八次课个案咨询现场的震撼二、在求不得与被撕裂之间走钢丝
“恨是得不到的爱”——这一点在此次个案咨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来访者的叙述我们了解到,来访者对母亲有着满满的怨愤:怨母亲打她、骂她,恨母亲没有给她相应的爱,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这实际上是充满了对幼年没有得到的母爱的期待,可以说是“求不得”的爱。这种期待过于浓稠,以致于在得不到的情况下转化为相应的恨,但不管怎样,这种由爱的期待转化成为的恨始终不改其爱的期待的本质。
求不得的爱在来访者那里表现为怨愤或者是恨,而如果咨询师加入对母亲的指责或者是诋毁之后,就可能彻底断绝来访者与母亲的链接,转而将来访者置于与母亲的对立面上,把来访者对母爱的期待在现实中彻底撕裂。来访者本来就处于一个矛盾的过程——求不得转而为怨愤,断绝与母亲关系的链接之后,又增加了来访者一个矛盾:本来期待内在和母亲逐渐融合,但却可能导致内在与现实渐行渐远,所以说这个咨询是在求不得与被撕裂之间走钢丝,咨询师稍不留神就可能撕裂来访者的期待,在矛盾之外再添矛盾,导致咨询彻底的失败。
张老师经验丰富,很早就明了了这一点,仔细询问了来访者近期回家的情况以及感受: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爱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来访者描述了回家的情况,断断续续也似乎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关怀:赶紧迎出来、盛好做熟的饭让来访者吃、走的时候送出来……这些来访者未曾留意的细节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浮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来访者对母亲的怨愤,但是多年积累的负面情绪是不容易被轻易消解的。我个人觉得来访者内心需要母亲的一个真心实意的道歉,但是在咨询现场却是做不到的。
终于,张老师发现了一个可以利用的细节:来访者不喜欢妈妈新烫的发型,于是张老师将这个细节作为突破口,开始了“破疮挤脓”的泄力过程。
不得不说,张老师选择这个突破口非常得当:这个感觉是来访者自己的,是客观感受,不涉及对母亲的道德评判和人格评判,但也是来访者真是的感受,更容易被来访者接受。这个突破口的选定决定了咨询向成功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保持了在求不得与被撕裂之间走钢丝的平衡性,不至于使来访者在走向内心深处的时候“从钢丝上掉下去”。
三、洞悉来访者伤痛深度和宣泄程度
选定了来访者不喜欢母亲新烫的发型这个突破口后,张老师引导来访者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让来访者大声说出来“我不喜欢你的新发型!”。第一次,来访者沉默了很长时间,大约30秒钟才小声说“我不喜欢你的新发型”,张老师鼓励来访者继续说,大声说,来访者第二次时间不长就大声说不喜欢,而且还说了一些别的内容,比如:我不喜欢你瞅我!别拿那种眼神看我!语言内容和语气都不一样,声调提高很大。第三次,张老师鼓励来访者继续说,这一次来访者双眼紧闭,大声疾呼,声色俱厉,身子打挺,直接从椅子上滑到地下,头枕椅子,不断控诉当年母亲对自己的行为、感受,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5分钟,来访者对母亲的怨愤冲破超我的控制喷涌而出,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三次引导来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体现了张老师对个案深度和宣泄程度的精细把控,特别是头一天的课程中张老师已经提到在另一个地方做类似个案的情景,并且说第二天可以真正见识一下,说明张老师已经对此类个案的咨询游刃有余,完全是成竹在胸,对于过程了然于心,真是令人拜服!
说实话,如果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个案,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可能“毛骨悚然”,真的害怕,一个是对接下来的处置不知所措,再一个对于后续状况比较担心,不知道能发生什么不可预知的后果。但仔细想一下,似乎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可能不会、也不敢连续引导来访者宣泄情绪,也许只能做到“浅尝辄止”,所以,咨询技术和功力还差得很远很远,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
在理论学习中一直强调咨询时需要按照来访者呈现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排序,首先解决来访者最突出的首要问题,但实际咨询过程中,能否真正解决来访者的首要问题,发现问题,采取适当方法以及把握咨询深度等等每一个点都需要咨询师多年的功力和咨询当下恰如其分的把控。
提问环节,有位学员问:咨询这一次就好了么?我相信这位学员隐含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做?我的理解是下一步要重塑来访者母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即重塑“他我”,然后由此逐渐影响和“自我”的感受、关系,最终在各个方面发生与目前状况不同的正向转变。
(洪林的文字功夫真是厉害!随着洪林的描述,我们仿佛再次身临其境,那个咨询的场面再次鲜活起来。洪林对整个个案现场的观察非常全面,几乎每一个关键细节都纳入观察感受的视野。对整个咨询过程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甚至是一次经过再加工过程,加工什么?加工的程度就是洪林对个案的理解程度和对咨询的理解程度。从洪林的描述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张老师咨询的那个功夫和恰到好处收放自如的咨询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洪林对心理咨询这项工作的敬畏和喜欢。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假如洪林有志于在未来的某一天走进心理咨询师这个队伍时,他的脚步一定是谨慎的和充满敬畏之心的,为此他会更加勤恳的去学习领会感受积累,期待着洪林厚积薄发那一天!凭你的理性、智慧和阅人无数的人生历练,凭你渐渐浮出水面的感性和灵性,你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马春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