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梅里爱的电影是创意上的开天辟地,格里菲斯的大格局、长镜头、非线性叙事流是当今电影的祭奠,那么基顿肯定就是后来那些所谓的道具大师们的启蒙导师。
比如成龙。
基顿与卓别林不同。卓别林更注重肢体语言的演绎,用巧妙的肢体动作来博取观众的欢欣,——也不尽然,《摩登时代》就有借助大的齿轮道具的镜头。——《淘金者》中的面包舞、《马戏团》里的杂技、《城市之光》里的自杀桥段,都堪称经典。基顿更善于用巧妙的道具以及剪辑来帮助自己完成一些特效,达到视觉欺骗的目的。比如说《将军号》里的路过火车道的桥段,《暗号》里四个房子内的追逐打闹戏,《福尔摩斯二世》从银幕中跳出来的片段,都是创意满分。虽然这些手法在如今看起都非常简单,但考虑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能有这样的天才创意,简直惊世骇俗!
【可以没看过《暗号》,但不该没见过这个镜头】毫无疑问,基顿才华横溢。他和卓别林是一时瑜亮,统治了默片时代的喜剧电影——严格意义上说,两个人的电影应该称之为幽默电影。因为卓别林和基顿都旨在通过夸张的镜头艺术来影射在资本主义剥削下,小人物的心酸无奈。他们的电影总是笑中带泪。——但也同样与默片沉入了海底。有声电影时代,两人的境遇都不好。卓别林很幸运,有了《独裁者》和《凡尔杜先生》。基顿则像堵住了阀门的石油机,再也没有以往那样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了。
两人晚年有在《舞台岁月》合作过,其意义并不亚于贝蒂·戴维斯与丽莲·吉许在《八月的鲸鱼》里的伟大相遇。两位默片时代的大师联手上演了一幕有声时代最伟大的“无声剧”,也为默片时代的喜剧电影,划上了一个悲情的句号。
当然,《舞台春秋》说的是卓别林的故事,而非巴斯特·基顿。所以当这位冷面巨匠被镜头挤到了可有可无的拐角处时,人生的潮起潮路,才更加令人唏嘘。
【令人唏嘘的镜头,其实完全可以切掉巴斯特。】巴斯特·基顿。
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幽默电影大师,也不可以让他屈居于配角。
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顿逝世。伟大而又勤劳的演员、导演永远告别了人世。他留给后人的财富,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沐浴着一代又一代的喜剧人。
【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