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1、
前几天,我的《孩子学不进去时,家长不妨这样做》在其它平台发表后,有个家长,叫她A吧,A留言说,
之后,家长B挺A,说:
我是个妈妈,深深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心疼,于是,试着和A、B沟通:
这话不如不说,之后,A@B,说,
先不说我一高龄码字的,被叫小编,实在不符,单说我亲儿子每天的亲身经历——十点前睡觉,怎么就可信度不高了呢。难道,九年级就要一两点,八年级就得十一、二点睡觉吗?
于是,我@A,希望她能反思下,学习不是比时间,更要看效率、效果。A马上回复,地域不同,作业量不同,中考录取率不同,高考分数线不同,没什么可比性!
言外之意,你那里作业少,分数线低,孩子自然可早睡,我们这儿作业多,竞争大,当然要晚睡,什么学习效率、效果,都是扯淡,八年级孩子就该十一、二点睡,这样才倍儿对……
好吧,我承认,我无语了。不想再讨论孩子到底该几点睡觉,只想说,A拼命证明自己对的样子,好可怜,让人心疼。
不是吗?
看了我的文,A本可了解,有个八年级的孩子是十点前睡觉的。哪怕将信将疑,至少知道有这种可能。也可以和我探讨,地域在哪,作业量多少,中考录取率怎样等等,这些都打听清了,再证明自家孩子只能晚睡,也不迟啊,可A却不,一上来,就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然后,又以各种不同,进一步证明自己对。
好吧,算你赢了,你说的都对。
可这,有意义吗?
孩子是你的亲孩子啊,他正在长身体,晚睡不困吗,或者,真的有必要吗?我不是说,我家的作法就对,只想说,那是一种可能,A完全可以探讨一下自家孩子有没有这种可能啊。
心急火燎证明自己对,得不偿失,真的没必要。
02、
实际上,这样的人太多了。
有网友说, 爸爸凡事都认为自己对,和他不同就是错的。对我,对我妈妈,对所有人都一样。每次和他讲话,我都要忍着,忍不住就得吵架,父母吵架更是家常便饭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听听我的意见?他说:我为什么要像傻瓜一样听你的…….。
其实,我想说,总认为自己对,认为和自己不一样就是错的人,很可怜,因为,这样的人常常很自卑。
Ta们的童年常常被否定,不被认可,没有自信心。长大了,做父母了,当领导了,有话语权了,要拼命维护自己的权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容质疑,否则,就感到威胁、就没安全感、没自信。
像这个爸爸,认定听了别人的话,自己就成了傻瓜,就很典型。表面看,他极力维护自己的主张,很强势,实际上,内心极度孱弱,很自卑。
03、
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去逛街,商店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妈妈拉着女儿东走走,西看看,逛得很开心。可小姑娘却不开心,拽着爸爸,非要回家,还哭了起来。妈妈非常纳闷,好好的哭什么啊?小女孩哭着说,我不要在这里,太难看了,呜呜……妈妈不明白,又没有办法,只得蹲下来,给女儿擦眼泪。蹲下后,妈妈一下就懂她的意思了,可不是难看嘛,按女儿的身高,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拥挤的人,人腿,货架、垃圾筒……
这件事,你读到了什么?
没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角度高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认为自己对的,未必就是正确的,认为别人不对的,未必就是错的。小到一句话,大到人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固执己见,常常会一败涂地,覆水难收。
04、
怎样避免总自以为对呢?
要有好奇心
有些想法,就像我们的盟友,我们希望它们获胜,常常不自觉去维护。虽然这样表面舒服些,但距离真相可能越来越远,于己并不利。保持好奇之心,发现和自己不一样的,别忙着否定,别忙着分输赢对错,多想想,到底怎么回事,去挖掘一下,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愉快。
别把对错看的那么重
有人拼命证明自己对,是因为,ta们把自我价值和对错挂了钩。如果自己错了,就等于自己这个人错了,就没尊严了,没价值了,而不是这个想法、这个看法错了。
学着对自己说,“虽然我错了,但并不意味我笨或蠢”。这样,你就不会过于看重对错了。
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和老公吵架,问问自己,到底要吵赢,还是要幸福?
和孩子生气,问问自己,到底要自己正确,还是要解决问题?
和人闹矛盾,问问自己,到底要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还是图个息事宁人,心情愉快?
经常问问自己,就会厘清自己,就会越来越有弹性,越来越优秀。
就像叔本华说的,真正优秀的人“会重视真实,乐于聆听好的道理,即使是出于对手之口。如果正确不站在他们那一边,他们也有足够的意愿去承受自己是错误的事实”。
喜欢就赞起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