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双全一侠士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项目学习教学设计
执教:鉴湖初级中学陈卫菊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说话技巧,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难点
体会说话技巧,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四、学习时间
1课时
五、教法学法
朗读法、点拨法、赏读评议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入本文题目)
师:你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 ,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测自学(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检查自学预习)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古代目录学鼻祖。代表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2.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书中写了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等。
3.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4.字词注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5.字词注释
易:交换。加惠:施予恩惠。错意:在意。错,同“措”。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广,增广、扩充。岂直:哪里只是。
怫然:愤怒的样子。伏尸:横尸在地。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谢:道歉。谕:明白,懂得。
(三)把握内容(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
1.师:请你结合注音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师:请你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示:注意直译和意译法)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真是太好了;虽然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抗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吧?”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横尸在地,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之人的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的发怒。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如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发怒,倒下的尸体只有两具,血流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将为此穿上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着(纵横)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if !supportLists]3. [endif]再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唐雎出使秦国战胜秦王,捍卫了国家领土。
(2)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2、3)写唐雎和秦王斗争的经过。
(4)[endif]写斗争的结果,唐雎取得胜利。
4.细读课文2、3、4段,分析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完成表格。
秦王唐雎
第一
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且秦灭韩亡魏
为长者不错意
质问、威胁
施恩加惠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理由充分、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第二
回合
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
第三
回合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色厉内荏、前倨后恭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四)剖析人物(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写作方法)
师:1.从以上斗争中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秦王:恃强凌弱、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忠君爱国,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2.思考: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3.联系实际说说唐雎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话技巧(设计意图:学会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针锋相对,用“士之怒”进行回击。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寻死路。唐雄又逼近一步:“与臣而将四矣”。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以行证言,“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启示:影响说话内容和语气、语调的因素有:人物身份、人物地位、说话场合、说话对象……;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六)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补充课外知识,进行课后练习)
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3.比较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长跪而谢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寡人谕矣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4.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智勇双全一侠士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项目学习任务单
课前任务单
【项目一】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朝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古代 鼻祖。代表作有 等。
【项目二】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 体史书。共 篇,分 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书中写了大量寓言故事,如 等。
【项目三】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 出使秦国一事。
【项目四】字词注音
唐雎()怫然()跣()抢地()
韩傀()休祲()缟素()色挠()
【项目五】字词注释
易: 加惠: 错意:
请广于君: 岂直:
怫然: 伏尸:
布衣:
免冠徒跣:
抢: 休祲:
色挠: 谢: 谕:
课堂任务单
【项目一】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结构。
3.细读课文2、3、4段,分析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完成表格。
秦王唐雎
第一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且秦灭韩亡魏
为长者不错意
质问、威胁
施恩加惠
胸有成竹、理由充分、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第二回合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第三回合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项目二】1.从以上斗争中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
唐雎:
2. 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 联系实际说说唐雎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项目三】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课后任务单
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3.比较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长跪而谢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寡人谕矣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4.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智勇双全一侠士
——统编教材九下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项目学习课后练习
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3.比较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长跪而谢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寡人谕矣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4.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
1. 蔺相如完璧归赵
荆轲荆轲刺秦王
晏子晏子使楚
诸葛亮舌战群儒
2.(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3)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4)①美国记者: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3.(1)道歉;介词,从、由;明白,懂得;穷尽,完结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①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②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 B
乙文翻译: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4.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表示反问语气 表示陈述语气
2.表示反问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
3.表示疑问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4.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