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医院看病,我们会经常遇到抽血检查传染病的项目,例如做乙肝丙肝艾滋病的化验检测。在这方面,我们会有一个认识盲区:那就是,检查结果正常,就意味着血液没有任何问题,不具有传染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讲一个案例:2015年,福州一位5岁女孩毛毛在住院期间因为病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献血者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小女孩却因为输血感染了艾滋病。在当时,这则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终的调查结果是:献血者正处于艾滋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2-
什么是“窗口期”?
在我国,乙肝、丙肝的患者有很多,艾滋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些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都存在病毒感染的“窗口期”问题。
病毒入侵人体,就好比敌人打入我军内部。身体里有免疫系统去应对,去识别它们,进行防御和作战。
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需要用仪器进行检测。人体感染病毒后,敌人的小分队潜入我军内部,因为势力较弱,我军还没有采取大规模行动,这时身体里虽然暗流涌动,但还处于相对太平的时期,我们用精密仪器这台望远镜去瞭望,结果一切正常,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说的“窗口期”。
反应到身体里,免疫系统遇到病毒,还没有产生一定量的抗原核酸或者抗体的时候,仪器无法检测出来。这个时候,病毒在体内存在,而仪器检测出的结果正常。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免疫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识别敌人、组建部队,然后打击等一系列的作战计划。
根据感染的病毒不同,窗口期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窗口期的时间为几周到几个月不等。这个时期,病毒就像是敌人的小分队,潜伏在人体,呈现韬光养晦的养兵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的仪器还没有办法发现它们。
在感染性疾病学上,我们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叫“潜伏期”,它和“窗口期”很相似,但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把感染病毒到机体产生抗体这段时间称作“窗口期”,仪器检测不到异常指标,身体也没有产生症状;把感染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作潜伏期,既有指标异常也出现了临床症状。
随着身体里免疫系统和病毒的战争逐步深入,我们用望远镜就清楚地看到了敌军的模样,这个时候,仪器就可以检测出病毒的抗原抗体。当身体里敌我两军开始浴血奋战之时,我们就开始出现了发烧、咳嗽、周身乏力等症状。
窗口期不仅出现在疾病发生前,也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例如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的抗原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这个时候也叫做窗口期。
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过仪器检测出身体的异常情况。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分依赖仪器的检测结果,低估了感染的风险性。
病毒感染的“窗口期”,血液中存在病毒,感染性也最强,但是化验结果正常。如果此时去献血,然后输给别人,就会被感染。
-3-
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在病毒进入人体后就能被检测出来,让窗口期的时间缩短为0呢?
依据目前的技术我们还无法达到。就像一两个敌对分子进入我国境内,我们还无法分辨出他是敌人还是游客。
但是我们可以让“窗口期”提前。我们可以利用核酸检测的方法,直接检测病毒的抗原核酸,不需要等待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过程,这样我们可以将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窗口期”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10-30天。
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
窗口期的感染,基本集中在像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中。
所以,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输血液制品。献血者如果怀疑自己有感染这些病毒的风险,不要急于献血。
临床的医务人员工作中要小心谨慎,避免针头刀片误伤到自己,不要以为患者病毒检测结果正常,就忽视了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针刺伤,要按流程去做防患于未然。
吸毒人员共用注射针筒注射导致血液加叉感染,更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
生活中,当我们出现皮肤黏膜的破损,要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伤口接触公共用物,尤其会沾染是他人的血液、体液的物品,如美容、理发、修脚等工具,小心病毒通过这些破损的伤口进入人体。
当我们了解了“窗口期”的概念,也许会让我们对生命和健康多一分敬畏。无论生活中还是医疗活动中,都有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领地,也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维护健康,让身体强壮,尽量减少损害身体的行为,让身体多一分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