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泱泱大国,真正会读书的能有几人

泱泱大国,真正会读书的能有几人

作者: 馨思遇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10:36 被阅读0次

    01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一段话。老先生充分肯定了读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民族的富强壮大离不开读书。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00—1902)乡绅徐树兰独家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在自己家乡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1903年,杭州始有浙江藏书楼之设。1904年,长沙才开办湖南图书馆。

    徐氏申明创建古越藏书楼的宗旨是“一曰存古,一曰开新”。以为“不谈古籍,无从考政治学术之沿革;不得今籍,无以启借鉴变通之途径”。唯有存古开新,才不失偏驳之弊。

    不仅我们的先人知道书的重要性,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国家统治者对读书之人也是高度重视,真正的科举制从隋文帝就开始了,虽然考试制度和考试的方式经历了很多次的变换,可是考试一直延用到今天。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学习对于读书,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国家为了让跟多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师建学。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教育,能有读书的机会。大学对贫困生实行贷款制度。也是为了让读不起书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国家花费如此大的力气让我们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是国家迫切需要人才,更重要的是想让每个人都享受公平读书的机会,提高国民素质。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龄前儿童进入学校,也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步入校园。刚刚上学的孩子应该说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可是经过十几年的读书,却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结果。

    上大学就是个例子。有的孩子能考上重本,有的孩子就只能考个专科,甚至有的孩子连专科也考不上。是什么原因让本身资质相当的孩子,经过多年的学习,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差异。有人会说这些与家庭有关,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关,与孩子的学习效果,会不会学习有关。这些是有点关系,可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02

    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什么读书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年,直到我遇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才突然豁然开朗。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著。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德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 )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个人共同署名。

    他们认为“虽然人们几十年在阅读上下了很多功夫,却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我们教育体系里的人才、金钱与努力,大多花在小学六年的阅读指导上。超出这个范围,可以带引学生进人更高层次,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正式训练,则几乎少之又少。”

    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詹姆斯·墨塞尔(JamesMursell)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现在引述他当时所写的两段话,仍然十分贴切: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到五六年级之前,整体来说,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了。在这之前,我们发现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进步的,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曲线就跌入死寂的水平。

    这不是说一个人到了六年级就达到个人学习能力的自然极限,因为证据一再显示,只要经过特殊的教导,成人及大一点的孩童,都能有显著的进步。同时,这也不表示大多数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各种实用书籍的时候,都已经有足够的理解能力。

    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他们可以改进,他们也需要改进,但他们就不这么做。

    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都读过不少书了。但如果他要继续念大学,那就得还要念更多的书,不过这个时候他却很可能像是一个可怜而根本不懂得阅读的人(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一般学生,而不是受过特别娇正训练的学生)。

    他可以读一点简单的小说,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阅读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或是精简扼要的论文,或是需要运用严密思考的章节,他就没有办法了。

    举例来说,有人证明过,要一般中学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是论述文的重点及次要重点在哪里,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不论就哪一方面来说,就算进了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也都只会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03

    其实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在我们现实中一直存在,现在不要说小孩子不会写作文,不会读书,就连现在的大学生或者已经毕业多年的人,如果给他一本书,让他看完给我们讲讲大意,说说整篇文章的架构,思路,等等,不会的大有人在。

    《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教给我们如何读书的一本书,如果你能真正好好读懂这本书,我想如果再给你任何一本书,你也不会不知所措。你会很从容的把每本书读透。

    现在,让我讲其分成四个部分,好与君共读: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我们很多人都往往停留在基础阅读的旋涡中而不自知。现在我把王国维“读书的三重境界”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泱泱大国,真正会读书的能有几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w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