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大秦帝国之裂变1》)
上期交代了秦国所处的危险境地,秦孝公刚上任就接手了一个烂摊子,每天都如坐针毡、如履薄冰,任何一个抉择出现失误都会置秦国于葬身之地。
(左:魏惠王 右:秦孝公)
幸而对手魏国虽然军力强盛,但高层中却有着很大的分歧。当然并不是说魏国缺乏明智的决策者,相反,魏国因其强盛的国力可谓人才济济。只是,很不幸魏惠王实在和秦孝公差得有点远,倒不能说他一无是处,但他确实有好大喜功、贪婪狭隘的性格弱点。
(左:公孙痤 右:庞涓)
就拿这次破坏秦魏盟约而言,不仅自己失信于天下,也使一代名臣太师公孙痤心力交瘁、再无辅佐之心。这样,他唯一能依赖的智慧锦囊也被自己亲手扔掉了。他的第二错就在于没听从公孙痤的临终谏言“中庶子卫鞅可为丞相。”“若不用此人务必除掉此人。”足可见公孙痤此人的正义为公、慧眼识英,深谋远虑。作为臣下,他劝魏王杀掉卫鞅永绝后患;作为老师,他劝卫鞅尽早逃离魏国。秦献公的短暂出场和离世似乎是为秦孝公的出场做铺垫。同样,公孙痤的短暂出场和离世也是为卫鞅的出场做铺垫。秦献公与公孙痤在战场上棋逢对手,而秦孝公与商鞅则是珠联璧合。
卫鞅(商鞅),卫国人。因为主持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史称“商鞅变法”。卫鞅本人也因为变法有功,被赐予商於郡土地千亩,封为商君。因为“商鞅变法”有名的缘故后世人大多对商鞅这个名字更为熟知。
无论是军前提出“秋守春战”灭秦良策、只身犯险营救老师公孙痤,还是不计个人安危坚持留在魏国、不屈服庞涓和公子昂的威逼利诱,都充分体现了卫鞅足智多谋、志存高远、忠于理想、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随着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涛,商鞅的现实生活我们大多已无从考究,但《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经过作者孙皓晖的稍许加工,给我们所呈现的商鞅不仅是一个视死如归、彻头彻尾的变法家,更是一个各方面近乎完美的伟人。
有了上面的故事背景铺垫,接下来的故事基本就围绕秦公和卫鞅之间的相知相扶和“商鞅变法”展开了。
公孙痤去世后,魏惠王听信庞涓计谋,一方面因和其他山东小国利益冲突导致灭秦联盟破裂,另一方面庞涓使用的“魏商乱秦”计谋也被秦孝公识破、弄巧成拙反倒受制于秦。至此,魏惠王撤掉庞涓兵符,灭秦“闹剧”至此结束,让频临亡国的秦国有了喘息之机。倘若是凡俗之辈,坐在秦孝公的位置,必定会欣喜若狂、至少也当松一口气。然而古今成大业若孝公者,不仅能够临危不乱、宠辱不惊,并且能够居安思危、痛定思痛。他夜晚在城外走访的时候无意中来到石匠老白坨家里,并请其连夜凿刻硕大的国耻石以警示自己失地误国之过。回到栎阳宫中,寂静深夜中,想起祖辈英烈、无数老秦亡魂和眼前危在旦夕的秦国,他愤然割破手掌将浑身鲜血注于国耻石中,险些因失血过多而丧命。
秦魏休兵、经过这场纷争后,各国纷纷意识在这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自己更加强大才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土地)和免遭灭国之险(尤其是小国)。此时七国形式可以说是两强五小,这两强分别是魏国和齐国,综合国力而言齐国要稍逊一筹,但幸而有一个年轻且有雄心的君主齐威王,因而总体实力和魏国不相伯仲。
在那个刀耕火种、兵戎相接的年代,永远没有天下太平,只有短暂的喘息之机。趁此间歇,各国都在绞尽脑汁想要壮大自己,而一条必由之路便是变法强国。就像古人常说的一句话“穷则思变”,变法从现在理解有点像我们通常说的改革或者革命(更彻底一些)。和我们现在所提的科技兴国类似,变法强国的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哪个国家能够收拢更多人才,就掌握了更多先机和主动。况且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摩擦碰撞出火花,不仅能人术士辈出,扭转乾坤、经世之才也代代浮涌。卫鞅便是这乱世浮沉中一颗带出鞘的乾坤利剑,混沌尘世中一朵绚丽出彩的奇葩。
----------------------------------------------------------------------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每周六晚,准时与您相约~
更多精彩原创文章(书评影评、诗歌散文、哲学宗教、旅行美食、情感故事)、请戳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时光》,同时欢迎大家踊跃加入、分享自己的故事(留言评论功能已开启,欢迎“调戏”博主)~
《时光》2017年第十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