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你且自问:现在你能力范围以内的事你是否都尽力做过。
——朱光潜《谈修养》
但有一件事我必须说说,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为五万人表演过,也为五十个人表演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给五十个人表演要更难。因为五万人会有单一的人格,而五十个人不会。每一个人都会是一个个体,有独立的身份和对世界不同的看法,他们会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会检阅你的真诚,以及你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将其表达。
——鲍勃·迪伦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
最喜欢的才去买;买了通过高频次的使用来体现喜爱——本身就是断舍离的思路。
此外,当你把那些不怎么样和鸡肋的物品清理后,就会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的价值更凸显了。因为朋友送了一款很贵香氛蜡烛,我使用后就把以前收在家里的廉价香氛和清新剂都处理了;又因为没有了那些廉价的东西,需要用的时候,都会用这款喜欢的蜡烛。
寂听人不在,但她的文章曾经写过:“无心抄,也能把心安稳,任何苦难,任何悲哀,一概忘怀,这就是写经的无量功德了。”
“任何悲哀和苦难,岁月必能疗伤,所以有日子是草药这句古话,只有时间,是绝对的妙药。”“抄经和读经,不是一张进入幸福的门票。不期待回报的写经,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
——蔡澜
散木近作何状?人生何可一艺无成也?作诗不成,即当专精下棋。又不成,即当一意蹴鞠搊弹。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袁中郎写信给龚散木
关于朗读这件事,有一个教育家朋友告诉我,他说给孩子讲故事是一个好方法,我们要承认讲故事的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尝试让孩子去听他暂时听不懂的东西,而且不要试图解释,他不问,就不解释,也不要求他全神贯注,他可以一边玩玩具,一边心不在焉地听,听不懂也没关系,他自己会从中拿到他想要拿到的东西。
孩子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是死,什么是菩萨,什么是佛教,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你会发现你没法回答。因为你觉得孩子只应该读喜羊羊,你对这些问题是没有准备的,他一旦冲撞过来,结果一定是你糊弄一下得了。但你只要糊弄一次,他就再也不到你这来找答案了。
——《得到》
萨尔曼·可汗的全部教育变革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创造力”。他认为,发现并培养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创造力是非常难于教导和传授的。萨尔曼·可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以自己的好奇心为导向,沿着兴趣之路一直向前,那么,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他把他的教学方法、在美国中学的试点情况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展望,都写入了他的新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初学者: 六朝碑中,如梁贝义渊书《萧憺碑》、魏郑道昭书《郑文公碑》、《刁遵志》、《大代华岳庙碑》、隋《龙藏寺碑》《元公》《姬氏》二志等;唐碑中,如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王知敬书《李靖碑》、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大字《麻姑仙坛记》和柳公权书《李晟碑》等。佳碑可学者甚多,不能一一举出,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志》是和欧虞碑刻同样奇变不易学,故从略。
——沈尹默《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①每年给自己出个题目(长期目标),然后花三个月集中对其进行学习(短期目标)。制定具体的目标与设置Deadline,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要老盯着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多关注你能做到的事。”
②迅速对模棱两可的事物进行简洁命名,用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定义已有事物。
——现代经营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学习方法是
将105卷的《和汉三才图会》用几年时间全都抄写完,但不是机械地抄书,而是把看到的内容记在心里,然后还原到纸上。他手不释卷,不断抄写他感兴趣的知识,在图书馆大约抄写了500多本书。
——日本近代杰出的生物学家南方熊楠的学习方法
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
真正的自已往往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如果你能尝试着把那些影响你决策的心理、微小动机、关联情绪的因素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你就可以获得一部研究自己的著作,而获得这部著作后的直接好处是,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那条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也会逐渐浮出水面。
这不是年少的错,而是快乐的能力也需要靠不断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而习得,在兴趣中探索的惬意、创作的自由、思考的乐趣……而那些靠博外界认同获得的快乐,从来不曾真的愉悦你的灵魂,与外在标签相比,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灵魂质量的是他掌控自己、享受人生的能力。
翻译家傅雷曾说过的一段话倒可以做个注脚:“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因为凡事总有正反两面:追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儒弱,刚强了又近于专制;幻想多了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至变成悲剧。”
社会学里有个非常常见的谬误就叫“事后归因”。
世人看到名人做了ABCD的努力,后来成功了,就得出结论说ABCD的努力造就了这位名人。其实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只有结合了无数的条件、假设和限定后进行推导,才能得出某个结论。而一件事物,往往看上去越简单、越鼓舞人心,轻松效仿后就能成功,它的价值反而越低。你很难通过一刀切的经验,获取领先于他人的能量。
怎样写出深度文章:
一、不要对复杂问题规避不答,只描述单一现象,只会让读者觉得肤浅,因为你的文章只提供了例子,没准儿还是个案,毫无有价值的分析。
二、在信息的追踪溯源上,尽量比别人多走一步,不要拾人牙慧,要去找真正可靠的信源,找到高质量的讨论。
三、将话题放置到尽可能多的维度里去探讨,比如人生阶段,时代背景等等。
四、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海量积累。
怎样突破倦怠期:
一、记录自己的努力,比如《公众号日志》
二、寻找对标物,值得学习的人
三、暂时无法得到更多,就想想能否做得更好
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长,都不是抛物线,而是一种阶梯式的进步,更神奇的是那些你觉得”很努力却依然毫无进步,甚至还有退步“的时刻,恰恰是已经量变快要形成质变的时候。这时候,熬过去了,就能有一个小小的飞跃;熬不过去,就此放弃,说明你并没有那么爱这件事。
我们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让外人看起来毫不费力,因为那终将是一场刻意为之的自然而然。
——《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