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针灸与选穴

针灸与选穴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2-12-30 16:01 被阅读0次

                针灸与选穴

                    黄岐之

        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刺激腧穴调理人体气机,促进五脏六腑气机通畅。《黄帝内经》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如何选穴才能实现疾病治疗?

          《穴性思考》八篇反映了针灸的治疗思想,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祛邪扶正,经过四诊与辨证明确病位、病因与病性,再选穴刺激。选穴是针灸的重点,有规律可以遵循。

    一、循经取穴。经络系统脏(还有心包)和六腑,任、督二脉共十四经。经络是某一脏腑沟通其他脏腑通道,经络上的穴都有针对该脏腑的功能进行调整的作用,某脏腑生病,在该脏腑相对应的经络上取穴治疗,称为“循经取穴”。

    1.手太阴肺经穴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主要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常选太渊、列缺、尺泽等腧穴。

    2.手阳明大肠经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常选合谷、曲池、偏历、迎香等腧穴。

    3.足阳明胃经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常选颊车、天枢、足三里、丰隆等腧穴。

    4.足太阴脾经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常选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腧穴。

    5.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胸、神经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常选少海、通里、神门等腧穴。

    6.手太阳小肠经穴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常选后溪、听宫、肩贞、臑俞等腧穴。

    7.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常选睛明、攒竹、委中、申脉等腧穴。

    8.足少阴肾经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常选涌泉、复溜等腧穴。

    9.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主治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痛、掌心发热等。常选内关、劳宫、中冲等腧穴。

    10.手少阳三焦经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喉咽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痛等。常选关冲、外关、翳风等腧穴。

    11.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常选瞳子髎、风池、阳陵泉、足临泣等腧穴。

    12.足厥阴肝经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常选大敦、章门、期门等腧穴。

    13.督脉经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常选长强、大椎、百会、水沟等腧穴。

    14.任脉经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常选会阴、关元、膻中、承浆等腧穴。

    二、依证配穴。奇经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联系奇经与正经的经气,既能治奇经病,又可治正经病。

    1. 列缺、照海配合治疗肺系病、咽喉、胸膈等部位的疾病。

    2. 内关、公孙配合治疗胃、心、胸部疼病。

    3. 外关、足临泣配合治疗目外眦、耳、颊、肩部位的疾病。

    4. 申脉、后溪配合治疗目内眦、耳、肩、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还可针对阴阳两气的变动和疾病的实际灵活的变动配合。

    1. 列缺、公孙(任脉、冲脉)配合主治头面湿热眩晕,目赤肿胀,咽中不利;月经不调,经血色浊,经期身重疼痛,带黄浊等症。

    2. 列缺、后溪(任脉、督脉)配合主治风寒结于上焦,症见耳鸣、项强、鼻塞、头目沉重等。气功出偏,任、督脉气失常,气机阻塞,症见头昏、胸膈满闷、腰肌胀痛、腑气不畅等。

    3. 内关、照海(阴维脉、阴跷脉)配合主治内脏(腑)功能失调(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性心脏病、心悸、呃逆、嗳气、梅核气、喉神经官能症等。

    4. 外关、申脉(阳维脉、阳跷脉)配合主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风湿痛、筋膜代谢障碍、癔病性肢体失调。

    三、依性选穴。病因经络气机失调而成,刺激腧穴可调,因此,穴有其性,称之为穴性。穴性的作用,与中药相似,十四经的穴可看成十四类中药,同经的腧穴是有差异的。配穴治病就象一副针灸处方。

          配穴有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表里经配穴、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等。其原则,多以局部和远部相结合为主。上述八脉交会穴配穴体现了其规律。阿是穴对局部疾病治疗有相当好的效果。

          穴性存在异同,但都有局部治疗作用和针对该脏腑的治疗作用,另外还有穴位的持殊作用。

          针灸治病,是一种调气治疗,方法对,效果好,用不对,副作用也大。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针灸与选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ga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