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对“剩女”一词分类如下:
25周岁~28周岁之间,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周岁~32周岁之间,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2周岁~35周岁之间,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剩者为王;到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
按照这个标准,我“必剩客”的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这牢不可撼地位带来的人气,绝不亚于“必胜客”,我成了亲朋好友争先关注的“种子选手”,“婚姻状况”是大家关心我茁壮成长的NO.1主题。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的,有以下几方面:(此处请各位看官以papi酱语速及口吻自行配音)“为什么还不结婚?谁家的小谁,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眼光别那么高了,差不多就行了,你想找什么样的?”、“再不结婚,年纪大了,生出的孩子能健康吗?”、“再不生,你妈年纪大了,以后还能帮你看孩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正如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一冷”一样,有种“急”叫做“七大姑八大姨比你还急”。各种狂轰滥炸不亚于敌人海陆空360度无死角发起的总攻,以前我还自不量力,摆出新时代文化人的姿态与其唇枪舌战,妄图见招拆招,可“过来人”总能用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最终占领“智慧高地”,他们有句话说得好“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往往令你哑口无言。自知势单力薄也只能是以卵击石,所以干脆嘴角微微一扬,“一笑泯恩仇”,无法在言语上战胜敌人,也只能寄希望于“用微笑的力量征服敌人”,尽管我自己心知肚明,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古语有云“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早在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将婚姻之事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是将“留后”赋予了强烈的家族使命。如此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传承,也就不难理解老一辈们对新时代年轻人婚恋观的不满和唠叨了。曾有媒体曝出“儿子忙事业不处对象结婚,父亲把儿子告到派出所”这样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各大城市相亲公园的走红是更是当今“孩子不急父母急”的缩影。
思来想去,父母为什么如此急切?我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1、怕条件好的都被隔壁的先下手了,剩下的都是歪瓜裂枣,要么忍要么单身,为了避免剩下的都是“鸡肋”,还是先下手为强,挑个“鸡腿”。
2、怕自己年纪大了,带孩子吃力,无法成为儿女的坚强后盾。到时候雇保姆伤钱,不雇保姆伤身,所以加快步伐,在不伤身的年纪成为“保姆”,一举两得。
3、婚早晚都得结,孩子早晚都得生,凡事宜早不宜晚(当然要在主客观条件允许下),赶火车还得提前到呢,何况结婚生孩子这样的大事。国家都提倡生二胎了,你连婚都不结,打不打脸?丢不丢人?
当然,这里所有的分析是,“父母觉得结婚生子是让儿女的人生更幸福”为前提的。尽管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没有婚姻就相当于“死无葬身之地”,岂不更可悲?因此,在老一辈的认识里,起码他们是如此期待的,即婚姻能带来更大的幸福。
可单身就真的可悲可叹吗?结婚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未必!我想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不幸婚姻的实例,近到至亲,远到邻里。谁都不想让自己成为这悲剧的主人公。可如何应对父母的催促而又尽可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呢?
针对上面“政策”,我想到了下面的“对策”,仅供参考(如效果不佳,望大家积极补充,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1、充实提高自己,自己是梧桐树,还怕招不来金凤凰吗?我身边有不少同龄的单身朋友,他们工作努力,能力强,都是单位的骨干,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读书、学习、运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让人好生羡慕。他们并不是排斥恋爱、拒绝婚姻,而是不急不躁,慢慢等待,变得更好,让自己配得上更优秀的另一半。
2、提高赚钱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了,自然不用父母出钱出力了,保姆的工资成为小钱后,既不伤钱也不伤身,何乐不为?
3、反正早晚都有,何必在乎一时。空有一身赖皮赖脸的潜质,此时不发挥,更待何时?
与稀里糊涂地在父母亲朋的催促声中完成结婚生子的程序,冒着极有可能未来几十年在婚姻的不幸中挣扎的巨大风险相比,在还无法确定未来另一半时,保持高质量的单身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对方负责,对双方父母负责,毕竟中国人的婚姻不仅仅是男女双方,还包括各自的家庭。
怕“剩”而“结”,并不明智,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剩”,也无所“俱”。宁可高质量的单身,也不要低质量的婚姻。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