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下)

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下)

作者: 書旅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3:58 被阅读76次

    2017-0116

    且听风吟,村上春树,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

    读村上的书,可以渐渐理解,那种绵绵无期中,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的努力,是怎样影响一代80后,温饱已足的年轻人,在同样的年龄里,放弃,再搜寻。哈特费尔德墓碑上尼采的话,“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正以嘲笑的口吻,对这群少年人讲述那无可名状的孤独,一种热闹之后的孤独感。

    哈特费尔德的小说《火星的井》,算是这本书的核心。或许可以这么说,且听风吟,算是村上读了《火星的井》的读后感。“人生基本是孤独,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火星地底下的深井,长长的通道,在某处互相相连。

    三十岁后的作者,于人生的主要感悟,也就是如此。有首歌里唱到:”幕,缓缓的降了,人,渐渐地散了,千百个掌声,在空荡里回响,千百个宁静,在热烈后低吟。“是啊,每个人都曾孤独地站在人生这舞台,或听到掌声响起,或没有掌声,都会青春不再,情怀已改,终究感慨,是否还拥爱。

    时光中的彷惶,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亘古不灭,却毫无目标的找寻。没有爱的人生,便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爱在哪里?现代人最大的呐喊。

    2017-0117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许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3

    作为用中文交流的人们,好奇许多词语的由来,比如“上当,下榻,杜撰,郎中,马虎,敲竹杠”等等。有人努力考证,挖掘出近200则字词,成语词条如何诞生,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用法的历程,编成此书。读来长知识见识的同时,也颇有趣味。至于许多如今已经流行用词,即使知其原意,也不可能再逆反改变了,毕竟词的古意,今意已有所不同。语源变迁,与文化相承。那些词源学的国学老师们,也只能在字典里打转了。

    作者是与我同年的自由作家,曾写过一本《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也有与人合著《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等。

    和那本《咬文嚼字》相仿,随手拾来,可看可停。合适等车办事,短暂空隙时打发时间。

    2017-0118

    命若琴弦,史铁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0

    两代贫苦盲眼的说书人,在绵绵无尽的大山里,茫茫人生中活着,盼望光明的故事。一个70,一个17。为得药方,重见光明,千根琴弦弹断,一生坚毅毫不顾惜。命运最终的答案在哪里?苦难和希望怎样相融?什么是坦然直面?追求和丧失后又如何超越?

    老人对少年的爱,令人想起《边城》里,茶峒老船家对孙女翠翠的感情。沈从文想表达的,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史铁生所描述的,则是残疾,缺陷背后,宁静致远的”精神洗涤和锤炼“。

    导演陈凯歌曾于1990年根据这本小说,拍摄《边走边唱》,折射人在追求理想和理想丧失后的精神状态。生命有何意义,人为何活着?不久前书友圈里还在讨论。这个小故事便是关于人生与苦难的一个折射。

    史铁生(1951-2010)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注:维基百科)。他的作品不多,但真诚感人,读来常令人陷入深思。强烈的”宗教哲学情怀“,促使他在作品里深刻思索人的救赎需要,终极关怀,和追寻上帝。《命若琴弦》写于1991,(散文《我与地坛》也是,当时他四十岁),篇名隽永雅致,内容深刻,属上乘之作,我将它选入自编《中短篇小说精选》。

    2017-0119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华夏出版社,2007-01

    注,本月19-23这周嗓子发炎生病,一边上班,周末休息,仍困乏无力,所读之书随便日记中三两句,没认真做笔记。

    刘小枫重要的一本随笔。1996年年《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是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神学等诸多人文社科学术的反思与整合。

    作者的学术跨度,基本上是从美学转为哲学,其后转为神学,又转为国学,最终转为现在的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哲学。 本书还未读完,匆匆写的笔记还十分零碎,以后再整合吧。这里摘抄,来自两位读者的评语:

    刘小枫曾经在书中细述他们那一代人的“怕”和“爱”,“我所说的那种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敬有关”,而爱呢?“与此相关,我们可以领会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意义,他的启示在于,爱的实现是与受苦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爱在此地此世的必然遭际”。只有如此理解“怕”和“爱”你才能知道他具体想表达什么,他想表达的恰恰是,这种具有宗教精神的“怕”和“爱”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所缺乏的,也是我们这个一向“没有习惯向苦难下跪的民族”所缺乏的最重要的精神质素。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你才能在其中阅读到许多令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

    但是现在我已然从“信”走向了“不信”,从崇敬走向了怀疑,从热切走向了冷静,甚至从虔敬走向了质疑。这种数年间心态的百感交集让我现在的阅读也处于了一种情感缺失的状态。找回失落的阅读激情是我阅读这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

    2017-0120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D.Q.McInerny),赵明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

    BeingLogical: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by D.Q. McInerny,2005-10

    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McInerny的一本小册子,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用简明清晰的文字阐述,比较经典。作者直言本书是现实应用的指南,向那些初次接触逻辑学的人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期待造就实践者,而非理论家。

    逻辑学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说话,文字,思维,是否逻辑性强,有被系统培训过的,一看就清楚。目前互联网上太多文章缺乏逻辑,或逻辑混乱,主客观混淆,甚至真假难分,大多由于作者,或者读者的逻辑思考的能力低落所致。

    本书一共五章,将逻辑分为五部分。每章为下一章知识的基础。

    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

    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

    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

    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

    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2017-0121

    幸福旅行箱,岛田洋七著,李炜译,南海出版社,2008-06

    送给喜欢《超级阿嬷》的师母。以下简介摘自网络:

    《佐贺的超级阿嬷》续集,含《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和《妈妈,我好想你》两部。昭广高中毕业后,在“超级阿嬷”的支持下,决定去闯荡天下。不论是在创业初始的艰难之际,还是遭遇事业泡沫的困苦之时,昭广耳边总响彻阿嬷坚定的声音:“拼命努力的前方,就是成功。“除了阿嬷,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女人始终立在昭广身后,那就是妈妈。无论昭广走到哪里,妈妈达观率性、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都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和温情,让他受用终生。

    2017-0122

    我的一生,贾科莫·卡萨诺瓦自传,高中甫,贺骥,杜新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7

    花花公子的自我陶醉,篇幅长,文字缺乏美感,满足于自夸,停在40%。

    豆瓣书摘:

    十八世纪意大利浪子卡萨诺瓦讲述自己的生平,没有进行道德上的美化,没有讲得富有诗意、甜美动听,没有作哲学上的婉转修饰,而是讲得完全实实在在,完全依照原来的情况:狂热,冒险,衣衫褴褛,无所顾忌,乐趣盎然,言行粗俗,狂妄粗野,生活放荡,但又总是情节紧张,出乎意料。尽管有众多的作家和思想家,但世界上却再没有创作出比他的生平更为浪漫的长篇小说,也再没有塑造出比他的形象更为惊险奇妙的人物。

    1725年卡萨诺瓦出生于威尼斯,年轻时因为行为不检被赶出神学院,由此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自十八世纪以来,卡萨诺瓦就是浪子的代名词。作为出色的间谍,声名显赫的外交家,多才多艺的作家,精力过盛的冒险家,放荡不羁的情人,这个意大利人在自传中略带夸张地记叙了他传奇的一生。他人生的最后角色是冯·瓦尔茨坦伯爵的图书管理员,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他那洋洋十二卷的《我的一生》。

    2017-0123

    詹宏志私房谋杀,詹宏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5

    詹宏志酷爱收藏和阅读侦探推理小说,书读多了,便成为此类书籍的行家,这本小书是作者为“谋杀专门店-世界推理小说精选”丛书(101种)所撰写的导读。其中精选36篇评论,是对36部经典名著与36位推理名家的专业且翔实的介绍。

    豆瓣书摘:

    全书分三大单元:正统推理(22篇),犯罪推理(9篇)、变体推理(5篇)。此三大方向正是150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沿革路径。作者在每篇导读中均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每位作者及其著作在推理历史长河中的特色与价值,借由各篇的独立介绍,可清楚看出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领略各创作者充满奇思妙想、百花盛开般的创意。

    2017-0124

    童年轶事-黑塞散文精华,黑塞著,张佩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6

    通过译者序,和其中的一篇《我的传略》,基本对这位迷人的作家生平及作品,有了整体的概念。这是读完《乡愁》之后的第二本,爱不释手。文字有一种素描的细腻和古典音乐的流畅感,张佩芬的翻译十分流利淡雅。黑塞的作品,国内翻译者有杨玉功,陈晓南,吴忆帆那么几个,不过才刚开始接触。散文的中译已是很精彩,相信原作品更了不起,可惜德文一点也不会。西欧近代散文的发展,经法国蒙恬,英国培根带动而风气渐开,趋于成熟。讲究修辞、炼句之外,随笔(jotting,sketch),美文(belles lettres)等强调其艺术性,以文体取胜的存文学作品,也值得一读。

    朋友建议看英文版,据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生人手一本,刚接触,却不晓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知之太少。但黑塞的作品,每次战争后都畅销,想来也不奇怪了。

    其中一篇《奥古斯托斯》,读来令人深思。这篇短篇小说,带有半童话寓意,令我想起《圣经》里浪子回头的故事。当人的一生,轰轰烈烈之后,总结一下,是否于他人有益,于己心安。当夕阳西下,流浪结束,落幕之前,那句:“小天使跳舞?噢,当然好,我多么想重新变为孩子啊。”,道尽聪明人的悲哀凄凉。

    《大旋风》里性命不顾的女孩心理,《内与外》里知识渊博者的辗转反侧,《纪念品》里对父亲的缅怀,《拜访诗人》里的威廉·拉贝(1831—1910)也印象深刻。

    另外,”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出自旧约《诗篇》124:7,而非第一百二十篇,翻译者搞错了。

    2017-0125

    变色龙-译文名著精选,契科夫著,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1

    契诃夫以幽默讽刺的短篇小说享有世界声誉,他和莫泊桑、马克·吐温都是此道中的大师。这本短篇小说集,随手提来可看,也可随时放下。每篇很短,读来想起小时听的相声。他的那个时代里,人性里对上卑躬屈膝,对下趾高气扬,

    描述得活灵活现。

    2017-0126

    大师眼中的大师,罗素,莫洛亚等,上海三联书店,2012-01

    释迦牟尼,圣方济各,培根,伏尔泰,边沁,怀特海,维特根斯坦,纪德,加缪,劳伦斯,伍尔芙,赫胥黎,泰戈尔,梭罗,瓦格纳,勃拉姆斯,达·芬奇,伦勃朗,吉本,房龙,班廷,南丁格尔,维多利亚女王,斯特雷奇。。。人类历史中二十几位杰出者的简短传记-他们在宗教,哲学,小说,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学,科学,传记文学等领域里是佼佼者。这本小书只是编辑了其它几位名人对其的简短介绍。

    合适原意打开心胸的青少年,暂时撇开坊间畅销书,关上网络明星的视频,放下周游世界的梦想,静静地在这书中,寻找那些许久之前杰出的智者,或许能意外寻到内心深处永恒的“心灵之约”。

    “在小说、诗、散文、戏剧各方面,20世纪的成就可能比不上19世纪,唯独在传记文学上,不管是质与量,无疑是遥遥领先19世纪,世界上现存的比较有价值的传记文学,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写成于1900年之后。“编者林衡哲的观点还值得推敲,但当他承言,翻译界最大的毛病之一,不愿动手去翻译业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一部分的伟大传记,而”总把精力浪费在那些在严肃的学术园地里没有地位的,不久就会被时代潮流冲走的新闻传记上“。倒是实话,市场需求如此,且看影视媒体便知一二,丝毫也不奇怪。

    2017-0127

    孤独六讲,蒋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蒋勋说,”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的,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在面对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在不屑一顾的作品里,在成见很深的人群中,仔细探寻人性里的一致性,才有可能对自己所深信,所了解的,再有一次提高。

    人生有何意义?世界真的只能(按大人所言)如此运行?同性恋有什么不好?家庭和婚姻的价值何在?在那群”高孤独感,高话语权,高情感负担“的独生子女心里,这些疑问的答案,远比年长一辈的父母所想像的不同。若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沟通谈何容易。

    这本书是从事美学研究的蒋勋,侧重”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方面阐释孤独。其中包括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等,篇幅不长,算是一个人的自寻其解。合适做父母的一天看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若感到孤独愁苦,便在姜育恒的歌声,琼瑶亦舒的书中寻找,如今孤独泛滥,若寻求刺激,怕是借酒浇愁,饮鸠止渴,更加无聊,故不建议年轻人沉迷其中。你感到孤独吗?工作,休息,再工作。

    至于书介所言,”创造了孤独美学“,大可不必。

    2017-0128

    我为什么要写作,乔治·奥威尔,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1

    Why I Write by George Orwell, 1946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提到乔治·奥威尔时,如此说:

    谁是思想小说领域的领袖人物?可能有很多候选人,不过我会投票给乔治·奥威尔。他的两部大作《一九八四》(1949)和《动物农庄》(1945)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思想小说,前者是未来主义学家的警示,后者是伊索从未想到过的农场寓言。它们的攻击目标都是政权对个人自由的侵犯——革命走错了方向,公理被颠覆,朝着极权主义前行,对敌对势力的执着让所有公民都变成了敌人。这一切都没说错。20世纪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奥威尔并不知道红色高棉、卢旺达和波斯尼亚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但这里的问题是:它们中没有一样会造就一本好小说。绝对没有。好小说之所以成为好小说(奥威尔的那两部小说要比好小说还要好),是因为它的情节、人物、语言和叙述:一句话,故事。伊曼努尔·康德有着精彩而惊人的思想,但这没让他成为一个小说家。而另一方面,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思想还算可以,通过《格列佛游记》,他把这些思想放进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停不下来。

    简介: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这本书不长,与《孤独六讲》一起看,本月病怏怏,回头再写书评。

    2017-0129

    《圣经》分析排版本,研读版,邓英善博士编著,香港圣经信息协会有限公司

    Chinese Analytical Layout Bible (CAL), Study Edition, by Dr. Patrick Y. Tang

    手头收藏阅读的中英圣经十多本,多是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有的贵在串珠启导,解释详细;有的好在中英对照,方便阅读;也有的是中文和合新译对照,新旧兼顾;另外不少英文读版,注重家庭,查经,或青少年阅读等用途。二十年来个人灵修用的是,香港海天书楼的红字启导版,由余也鲁教授编辑,唐佑之,鲍会园核稿新旧约。可惜书页折旧,几乎破损,不忍经常携带,便留心找寻一本新的自用。

    习惯在读经听道中,直接将想法收获写在其中,无奈大多圣经给读者留下的空间很小。许久以来,就寻找一本在印刷排版中,有最大空白的。比方每页里只印刷一半,预留另一半让读者直接笔记的,久寻不遇。去年底偶然一次机会,在教会一朋友手中,看到一本和合版,分析排版本,颇为满意。

    这本圣经,由邓英善牧师编辑,大约十年前曾在教会见过一次,没有注意。今日看来,全卷圣经,按照每节经文的内容,文法,对偶,相关字句加以分析排列对照,类似诗文,读来非常容易清晰理解。另一好处便是,在每页里给我注解留下了最大空间。于是今年起,用中英两本圣经阅读研究,笔记注满其中,十分欣慰。

    另一好处便是,每章节已由编者按大纲详细分析,一目了然,合适主日学或一对一教导用。达拉斯角声书房有卖,$40不贵,亚马逊也有,但要$60。

    2017-0130

    圣经圣灵与圣徒-三源合流与雅和博经学的精华, 王志勇著,润邦美国有限公司,2016-10

    教会弟兄借给我这本印刷精良的《圣经圣灵与圣徒》,去年刚出版的神学著作。拿到手中才知道,只是洋洋洒洒70万言巨著的第一本。作者王志勇牧师是北大法学毕业,后在改革宗加尔文神学院毕业,赵天恩牧师的学生。专长基督教神学,哲学和法学。这套作品共有五卷,每卷有12专题,是作者20年教牧实践的结晶。作者尝试构建横跨中西文化,属灵得救,教会群体,国度事工的神学体系,旨在奠定二十一世纪华人教会神学及事工的理论基础,这本“宣言”,逻辑严谨,内容宏大,也成为北美教会华人大陆事工使团的主要纲领。

    这套神学书将圣经,圣灵与圣徒三个神学合一,引用百本改革宗神学名著,根据赵天恩牧师的“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异象,并与作者的“雅和博经学(ahavah)”神学体系融合。提出十二大唯独,根基,突破,圆融,和原理,在圣经启示,方法论,时代需要,解经原理等方面推广应用。

    多年来基督教的各种神学系统,在中国教会里难以融通,门户之见造成教会之间一盘散沙。作者从改革宗神学出发,注重圣约和律法精神,提出合一观念,通过圣约神学的架构,连接华人教会的三大属灵传统。

    一本“从历史角度,建构当代中国基督信仰的历史神学著述。”(陈佐人牧师评)作者被誉为“华人教会新一代领袖回答上帝所托付的历史使命的顶层设计代表作”(祝健牧师评)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作者在二十一世纪,努力效仿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和阿奎那《神学大全》的尝试。

    2017-0131

    《圣经》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大约是主前586~588年,由以色列“哀哭的先知”耶利米,写于耶路撒冷。据说在耶路撒冷城外对面各各他山下,有一隐密的山洞,先知耶利米就坐在此洞穴中,一面凭弔那遭毁之城,一面书写这卷伤痛逾恆的哀歌,故该山洞又称「耶利米洞穴」。受苦的先知耶利米哭泣之处,正是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的地方。

    主前59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掳走国王约雅斤,将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意为“上帝的礼物”)改为西底家(意为“上帝是我的公义”),立为国王。当时西底家21岁,登上王位后,在位11年。虽然他有先知耶利米作为顾问,但还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是照约雅敬一切所行的。”(《列王纪下》24章19节,《耶利米书》52章2节)。

    西底家在位第9年,忽视几年前约雅斤的先例,也不顾耶利米等人的强烈反对,与埃及法老Apries(Hophra)结盟,对抗强敌巴比伦。前589年10月10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全军前来围攻耶路撒冷(《列王纪下25:1,耶利米书52:4),耶城内发生严重的饥荒:

    “吃奶孩子的舌头,因干渴贴住上膛;

    孩童求饼,无人擘给他们。

    素来吃美好食物的,现今在街上变为凄凉;

    素来在朱红褥子中养大的,现今躺卧粪堆;...

    慈怜的妇人亲手煮自己的儿女;

    当我民被毁灭的时候,他们的儿女成了自己的食物。”

    (《耶利米哀歌》4:4, 5, 10)

    18个月后(前587年4月9日),城被攻陷,尼布甲尼撒在抢劫之后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西底家试图逃走,但在耶利哥的平原被巴比伦军队俘获,尼布甲尼撒在利比拉审判西底家,在他眼前杀了他的众子,然后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炼锁着,带到巴比伦,将他关押在狱中,直到去世。

    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城之后,先知耶利米目睹耶路撒冷城的破败惨状,感触良深之际,提笔写成《耶利米哀歌》。这书共有五章,除第五章之外,每章都以希伯来文22个字母之顺序排列节次,作为每节起首(其中第三章,是每三节之首)。这种以字母排序的诗,体裁被称为「离合诗」。

    耶利米在极度哀痛的情绪中,却冷静地写出按字母排序的「离合诗」,或许是在圣灵的感动之下,有意供后人容易记忆、诵念,引为警惕。这位先知被视为基督的预表:忍受伤痛(一12;三19);忍受仇敌的藐视、讥笑(二15~16;三14,30),成为背负全民罪孽的羔羊。

    这本书又为历世历代悲伤痛苦中的信徒带来无限的安慰。信者虽在极度的苦难中,却不至灰心失望,因为祂的话语,足供慰藉:

    祸福不都出于至高者的口吗?

    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为何发怨言呢?

    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

    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 神举手祷告。

    (摘自3:38-41)

    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

    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祂诸般的慈爱发怜悯。

    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

    (摘自3:31-33)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

    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

    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

    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祂的救恩,这原是好的。

    (摘自3:22-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m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