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
小时候,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朋友们常常说我“没心没肺”的,就是那种一挨枕头就梦见周公的人。长大了才知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让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和突如其来的噩耗。可是,小时候父母常常教导我“吃亏是福,即使遇到了什么不平事、委屈、伤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这种对自我感受的压抑真的好吗?
结果就变成了“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何况是无人倾诉呢”……我们越是压抑“自我”,越是控制“自我”,就越没办法从想法和情绪中抽身而出,使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很深的伤害,甚至造成了情志内伤。
所谓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当我们对一个人或对一件事情,投入的感情太多了,突然有一天这个人离开了或者持续做的这件事儿突生变节,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种,都会让你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你甚至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陷入黑暗中无法自拔——因为过度悲伤而意志消沉过,因为受到惊吓而心无所依、惊慌失措过,因为忧思过度,什么健忘、失眠、肝气郁结等都找上了门。其实,这些都是长期的不良情绪造成了一个人的生理功能紊乱, 久而久之引起身体脏腑气血失调。
静静觉察当身边的朋友劝你,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多虑、忧思。可是朋友并没有身在其中,又怎么能体会那种说时容易做时难的复杂斗争呢?例如,现在告诉你不要去想像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太阳就要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了,你能不去想吗?显然,通过外人去控制自己的内部世界达到改变现状的可能性非常小,终究是要靠自悟,才会有改变。
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者说:“做事情专注是好事,但要学会身在做事,心以第三者的身份在看自己做事,这样就不会容易受伤。”
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在感情中,当你全心全意投入到一段感情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到感情中而忘记了做自己,生活完全都会以对方为中心,内心容易变得敏感,对方稍有一点一滴的改变就会在自己心里掀起轩然大波!同样的,在做日常事情时,尤其是工作时,当你身心完全投入到这件事儿里,就开始被工作奴役了,大脑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在各种压力的驱使下不停向前跑,不到迫不得已的那一刻,是不会转身去放松下身心。神经也会很累,思维经常无法得到休息,甚至会失眠。
所以,就像那位智者所言,我们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我”,做自己的“第三者”——
当一帆风顺的生活突然要面对不愉快的事时,学会站在自己的“身外”来旁观这一切——至亲挚爱离开时,伤心流泪时,告诉自己:“流眼泪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伤心,心空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永远的缺失,心痛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亲情突然间离我而去,这些都是一种正常的感觉,我可以学会有效地处理它。”
我们通过对当下感受的接纳, 减少内心的压抑和悲观逃避,并客观地观察它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运动,比如进行瑜伽练习、静坐等方式来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因为能够做到静心,就能学会以“第三者”的身份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跳出那些琐碎的、令你焦头烂额的事情,重新看待这些困扰自己的东西,或许你会豁然开朗,想出更为恰当的应对方法,而不是深陷其中。
说到这里, 我又想起父亲在处理各种矛盾时的情景——很多人在跟父亲叙说自己的问题时,总是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而父亲面对矛盾双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需要听细节,你们也不必纠结于某一个点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告诉我事情的大概就可以了。” 父亲从对方纠结的某一点跳出来,进而从事情的整体框架来分析和开导他们,一件看似走进死胡同的事情最终迎刃而解。我发现父亲这种宏观掌控能力就像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培养一种站在局外全面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这就要做到不拘泥于小节。但往往身处矛盾中的个体或者双方更多的情况下是他们根本跳不出来,第一时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常常患得患失,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明了。
因此,人生之路很漫长、很曲折,甚至有时会跌跌撞撞、痛苦纠结,告诉自己“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一步一步踏实走吧,努力让自己能走进去,而后跳出来,最终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进出自如,那么再平凡的人生也会充满幸福和阳光。
2018.12.28伽人手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