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篇中讲到: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把一切看的太重。无论工作、家庭、金钱、地位、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控中。为此,除了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以外,还要通过烧香拜佛来祈求换得佛祖保佑,来给生活再上一份保险。
然而,人生一切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满足私欲为目的的祈求、修行是一文不值,支离破碎的。真正的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抗拒无常,习惯接受各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不刻意追求任何的状态和结果。
要做到放松何其困难!因为人们习惯于抗拒而非放松。这些抗拒以焦虑、恐惧、愤怒、懊悔……等各种情绪彰显。为了派遣各种情绪上的痛苦,我们大多选择了纵欲。从广义角度,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而不单纯指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
比如在人们感到孤独、烦躁、颇有压力的时候,会不停地寻求体验各类刺激、会不停地挥霍参与各种消费、会不停地刷屏切换各款软件,或者喊上三五群人把酒言欢……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躁或压力。
殊不知,这些看似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趋利避害),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抗拒。
抗拒意味着我们想要抓取更多,而不是放下更多,其暗含内心对未知、无常的恐惧情绪。婴儿初生到这个陌生未知的世界,拳头就是抓得紧紧的。我们紧张、害怕的时候也都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这都属于生存本能。我们一辈子都在担心失去,因此一辈子都在抓取、囤积,永远缺乏满足感。这恰恰是匮乏幻觉的体现。
在《与神合一》书中,神对人类讲道:“你们听说人类应该拥有领地,却误以为拥有领地意味着可以主宰一切。于是你们发动了一场针对大自然和自然法则的战争。其实你们早已享有你们正在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永恒的、无限的、与万物紧密相连的生命,可惜你们并不记得这一点。所以你们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以便拥有更丰裕的人生(贪得无厌)。”
神继续说道:“你们幻想自己和其他所有‘活着的东西’为了生活本身相互竞争。你们关于匮乏存在的信念导致你们认为生命不够长、生活的资源不够多、你们甚至还认为造物主不够博爱。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有局限,为了得到它们,你们必须相互竞争。由于这种观念,你们正在破坏这个星球,毁灭你们自己。”
通过这段话,神告诉我们一切已足够。但人类创造了匮乏的观念,因此习惯于抓取、控制、竞争……反而造成了整体的种种生存隐患。实质上,人类互相依赖、合作共存,无法分离也未曾分离。竞争排斥的行为源于彼此分离、资源匮乏的错觉,这使得我们自行创造出“生存需求”的概念,并逐渐演变成贪得无厌的习性。
放松要求我们从抓取转向放下,这看似是个重大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别无他择。因为不管人们意欲如何,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失去。青春、爱恨、悲欢、成败、名利、健康乃至生命,都会逐渐离我们而去。人生即不停放下的过程。
放下什么?放下自己的执著。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能呼吸空气、仍然能感受心跳、仍然能健步走路……活着就要感知当下每一刻的喜悦和美好。尽管昨日已离我们而去,但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足迹;明日虽尚未到来,也不必贪恋得到更多。许多我们自认为无法舍弃的东西也终将舍弃。直至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一切外在我们所拥有的都是表象,都是思维幻觉。
我喜欢驾驶。以前开车时经常对无良司机嗤之以鼻:哼!急着去投胎呀!但看看自己呢?路遇堵车或者急着赶路有时也会作出无用的举措。对此,我现在开始做到自我审视:每每堵车时,看看自己会有什么习惯性的反应:烦躁不安?牢骚满腹?宣泄抱怨?神经质地反复看手机、切换电台?这些只会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
就这么看着自己的情绪,不去评断也不刻意纠正,这就叫觉知当下。堵车的状况难道会因为你的心情和行为而改变?不会!因此我选择了享受等待的每一刻,这也即接受无常、安住于此。放下对控制车速的执著、放下对掌控时间的执著……不再视别人为挡路的障碍,才会享有真正的自在。如此我就会远离焦躁不安的情绪、远离执著、远离痛苦。这就是一种修行。而修行应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刻。
“出离心”是修行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即对六道轮回当中所有的享受与安乐没有贪恋,意欲寻求解脱之心——要求众生对无常人世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被短暂的繁华盛景所迷惑,须升起对生死轮回的厌弃之情,从而追求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最终成佛。没有出离心,我们所做的善法功德就不会成为解脱之因,也就是说,如果以追逐名利为目标的修行是终究无法解脱的。
佛法中常讲“出离”,就是指不再执著过去执著的事物。当我们不再执著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我们的能力,我们也就获得了自由。出离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活在艰苦贫寒当中,而是强调内心的觉醒与自在。
为说明这点,举一则故事:一位修行人曾前往拜见一位上师(指佛学教育中最权威的老师)。路上修行人把自己随身物品全部布施了(布施分三种。其中财布施,指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只留下一只木碗,那是他心爱之物。来到上师住处,看见满眼的金碧辉煌,他不禁想:“人们不是都说上师一无所有吗?怎么住在这样奢华的宫殿里?”这时上师出来指着他笑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我对这满屋金银珠宝的执著远不如你对那只木碗的执著!”说完抢过他的木碗砸掉了。
所以说,出离不看表象,只看内心。六道轮回是一种惯性,充满痛苦,这点我们必须认清。唯不断改变内心、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才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得到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