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小学留级一年,从那一年起,他开始习惯在底责备自己为什么又没有做好?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会考不好?
从此以后,但凡有些小失误,例如不小心摔了杯子、忘带钥匙、遇到不懂的问题等小麻烦,孩子都懊恼得叹气、心里自我数落一番,然后再强制自己振作,收拾心情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无端耗损了他许多宝贵的精神力和自信度。
长大后,男孩依然如此,而且自我谴责的频率越来越高,经常因为思虑过甚感到身心疲劳。身边的人也时时感受到了他的低气压,相处起来格外小心翼翼。

这是我先生的真实经历和状态,我和心理咨询师一直在尝试揭开他多年心结——过于追求完美导致习惯性自我攻击。
有人曾对我说过:你无需是完美的。是这个人的这句话,把我从焦虑的状态拉了回来。
每个人理解的世界都各有偏重、各有不同。凡事都追求完美,追求每个人的认同,显然是不理智的。
近乎偏执的追求完美,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了先生心病的两大原因。
1、自身性格偏向
我的先生小时候就是凡事力求完美的孩子。所有的衣服鞋子都喜欢摆的井井有条,所有的事情都爱事先安排妥当。一旦现实与计划不符,他就开始不由自主得焦虑。
2、原生家庭影响
先生的母亲做事也很讲究计划,凡事喜欢事先计划安排。他的父亲比较严格,每次孩子做错事,虽然不会责骂,但都会沉重得皱眉叹气,似乎是什么很严重的错误。
先生现在处理特殊状况的神态和叹气,和他的父亲如出一辙,计划安排事务的习惯和他的母亲也很相似。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是多么重要。即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父母在某些方面的亲子交流缺点,也可能直接加重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果在孩童时代,父母能通过自我提升和觉察,尽早得发现和引导孩子转换思考模式。这种心理问题会相对更容易和更早得到解决。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一书的作者安·莫拉特曾说:“我认为完美主义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块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得好太多,也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所以,每位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真的要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格是否已经是充满内疚了?我们还是需要让他们知道:“放手去尝试,体会其中的快乐,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
“亲爱哒,你无需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