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为至少部分由一种信念所决定,即相信的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而这种后果是与行为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感了。
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 Martin Seligman 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他相信,当一个人控制特定的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或她)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于是,这个人就会无助而抑郁。
Martin Seligman 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书中介绍了意向对其理论有决定性作用的研究,由 Martin Seligman 和 Steven Maier 共同完成。
实验找来24只狗,分成3组,分别是“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以及“无束缚的控制组”。实验中,这些狗都需要接受电击,区别在于部分可逃脱组能够在电击后,通过挤压头部的某个装置就可以停止被电击。通过这组训练后,这几组狗又被放到一个电流箱里面,这种一箱子一边有灯,一边没有。当灯熄灭的时候,电流会在10秒内通过箱子底部。如果狗能在10秒跳到箱子的另一边,就会没事。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不能对自己的电击行为进行控制的“不可逃脱组”,在电流箱子的实验中,无论是逃脱所需花费的时间,50多秒,远超过逃脱组和控制组(20秒),而且其中有6只狗完全放弃了逃脱的做法。即使在7天之后,这6狗还是完全没有对电击采取任何的逃脱行为。
这些”不可逃脱组“的狗习得了无助感。
随后的另外的一些实验里面,他们又发现,如果让狗先在成功靠自己行为多次逃脱电击,然后经历多次无法逃脱电击,最后放到电流箱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在10秒逃到箱子的另一端来躲避电击。这表明,一旦动物习得了有效的行为,随后的失败经历不足以消除它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动机。
这些实验意义何在呢?当然,是为了把它们用在研究人类身上。人类的抑郁和动物的习得性无助形成过程非常类似,如果我们知道更多关于增加个人控制力的重要性,我们就会在医疗、工作、教育等等方面给予他人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合理的反馈机制,让他们获得过得更好。
比如书中举到一个医院的例子:做一名“好的住院病人”意味着病人必然是被动的,而且必须放弃所有控制力,这其实是为病人制造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境况,此后,即使控制力有可能对继续康复起作用,这些病人已经丧失了使用控制力的能力。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