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的谷歌方法论讲到了维系朋友关系之道。
我们通常因为三种原因失去朋友。第一种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变化而无法维系的,比如毕业后渐渐疏远的朋友。
的确是这样。
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友的文章在朋友圈。
大体是说胡歌对于家暴男表现出的情感,因为他们是朋友,所以有可能在找借口让自己舒心。
结果一个久未联系的同学在下面评论说,只是一篇花钱的洗白文而已。
说实在话我看到了感觉是很生气的。在我的朋友圈,在我转发的文章下面写这种评论,感觉就是在贬低我的识别能力,难道我看不出来到底是不是一篇洗白文吗?难道他就能够一眼就看出来吗?而且事实上他的判断是错的,这更让我生气。
本来想好好怼一下的,但后来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注意力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所以我只是回复他:不,因为作者是我的朋友。
之所以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我认为他真的写得很好,说得很对。我还留言评论说,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论点。
所以想想,本来在我心目当中,那个久未联系的同学还算是一个有见识有头脑的朋友,但现在看来,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事情,已经不再有多少共同语言了。现在,我已经一点都不打算跟他继续交往了。
也难怪,我们已经若干年不联系了,连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都算不上了。
这的确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变化,我们分别走过了不同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观点。
第二种是因为我们交友不慎结交的假朋友,失去也不可惜。
嗯,这一点的确没什么可讨论的。
第三种则是因为彼此没有处理好朋友关系而失去的,事过之后回想起来,常常会怅然不已。
学习了课程,我想到了一个切实的问题。
如果想维持一种以前合作过,觉得有价值能够继续交往的朋友。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太多的交集,应该怎样维持这种友谊。?
我自己在脑海里想了想。
一方面,因为不再有交集,想要维持朋友关系,其实就是第一种,而第一种吴军老师没有谈到,或许这就是不需要谈的。
可能需要用边界的概念来理解,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维系朋友关系的边界。
另一方面,或许这个问题也不一定对。
比如说朋友之间要维持平等。那如果只是一个你想去结交的强人大咖,那就不存在平等的关系,必须要自己成长起来,能够与对方合作才能成为朋友。
或许成为合作型朋友的前提是大家互相能够帮得上对方的忙,也就是自身有能力,对方能够为你提供价值,你也能够为对方提供价值。
朋友的关系是有维度的,不是全方位的。
朋友关系有多种类型,这诸多类型大多可以归到这三类中的一类,即合作型、依靠型和暧昧型。我们对不同类型朋友的期望值其实应该有所不同,设置错了期望值,是失去朋友的第一个原因。
所以在维持与朋友的关系这方面,第一位的应该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而不仅仅是情感来分析和应对问题。
比如吴军老师,把朋友分成三种类别,再针对不同的类别,自己给自己设立合理的期望值,然后才谈到如何去维护朋友关系的各种技巧。
或许解决了第一步心态的问题,以后如何维护良好的朋友关系,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