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小粒樱子
如果非要给每座小城染上颜色,那静宁便是澄澈透明的蓝。大概起名的人是想取安静祥和之意,而这座小城就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安静、宁谧。
外出,总是宜早不宜晚。晨起,天还未大亮,我们一行人便站在马路旁等待。深秋的清晨随着寒意钻进鼻孔,钻进身体,钻进每一个细小的毛孔里。模糊的视线中是意蕴着寥寥热气的路边小摊和打着哈欠的同行人。上车,坐闭,司机师傅贴心的关上了车里的照明灯,喧闹的车辆渐渐变得安静。阖眼,密闭的车厢里只剩下弥散着的桔子的清香。
天色渐明,视线也慢慢变得清晰。再过六、七日便要立冬,可陇右一带的秋日不比家乡,车窗外还是满眼的绿夹杂着点点微黄。一路无眠,但有音乐相伴,无人打扰倒也惬意。城市变小,那里的旋律也会随之缓慢。路旁的老树,溜弯的女人、小孩,下棋的老人在温柔的日光下显得闲适、悠长。
一路看,一路期待。
四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在老校长灰白的头发中,静宁一中带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静静的生长。这所学校是在孔庙上建成,所以这里的每座建筑都是从时间的缝隙中走出来的:黄的瓦,红的墙,所有的古老雕刻都在言说着属于这所学校自己的故事。操场上常年不衰的绿色、温暖的阳光、透明的蓝天,加上几个穿校服踢球的少年,这大概是所有人关于18岁青春的记忆。
地处西部,没有工业,农业也很落后,这是大多数甘肃城镇共有的现状。贫穷会带来安宁,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闭塞。静宁老百姓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这里有偌大的操场、体育馆,各式各样的社团,11万册藏书,凡是能给的都给了。重视教育,想尝试一切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的做法——他们采取集体备课制,一样的PPT,一样的课程进度,像打造工艺品一样打造学生,或许我的想法稍显幼稚,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人,那么,同样的,老师对待课程的理解也应该是。
饭后,往更深处走,来到界石铺高堡村小学:一所学生129人,教师15人的村学。老师,校长都穿着很正式的西装来给我们一一介绍,每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灰尘,但是这样的安排太过隆重,我不清楚像我们这样的来访一年内他们要迎接几次,每一次我都觉得是叨扰。这里的一切都是纯净的,孩子们的眼睛透明地发亮。他们开辟出一个专门小院来种菜、养鸡,制作各种各样的农具,教会学生认识农作物的种子和二十四节气,一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这样的教出来的孩子才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人”,才是真正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人”。
界石铺中学校长站在主教学楼前缓缓的说道:社会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清洁工、农民,而我们这所学校不要求培养出伟人,只要能在社会立足就行。看似充满无奈,但也切合实际,这所并没有多少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资源的学校,你又能苛求他什么呢?
两日,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如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