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父母逼孩子学习的,没听说过子女逼父母学习的。
刚才看到某网站转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75岁农村母亲融不进子女世界,苦练字画成作家,月收入仅几百》,觉得很有意思。
大胆预测一下,我敢肯定这一定是一篇“爆款文”。首先,这文章的标题,就具备爆款的构成要件,符合“情绪+悬念+对比反差”;其次,这里面还隐藏了“故意的瑕疵”,譬如苦练字画,应该成为画家才对,怎么就成了作家呢?既然成了作家,怎么月收入只有几百?第三,文章内容符合读者的期待,因为大多数子女进城工作后,农村父母养老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
故事的主人公叫秦秀英,今年75岁,来自内蒙古,老伴去世后,随小儿子来到大上海。儿子儿媳都是从事文学教育专业的从业者,教书育人出书写文是他们的专长。
眼看着老母亲,融不进都市生活,也融不进子女的精神世界,久为人师的儿子儿媳,别出心裁,硬生生地把只读过一年半小学的母亲,“逼”成了画家、作家。
“学不会,不要吃饭!”“学不会,不要睡觉!”儿子儿媳用这样的方式逼老母亲学习,结果为老人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让母亲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诚然,父母逼孩子学习,都有一个美丽的借口,那就是“爱”,他们最常说的就是“我也是为你好!”
这篇文章的字数,和长标题很般配,可能有上万字。我不仅耐着性子读完,而且我觉得文章很有料。
顺便交代一句,我不相信儿子儿媳会用这样命令的口吻来“逼”母亲学习,所以这里的“逼”字,是加引号的。
文章本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必吹毛求疵,求全责备。
文章还引用了梵高的名言:“再卑微的生命,都心藏瑰宝,绚丽璀璨。”还有刘亮程的那句“世上像草芥子一样被忽略的人。”
老人不识字,儿子儿媳就教她学会查字典;老人不会打电脑,子女就从开关机入手。
也许学习画画,写文章,用电脑,都不是老人的强项,但是农村生活本来就是作家的富矿,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秦秀英把字典的纸边都翻得起毛了,像小学生一样遇到不会的字,就用汉语拼音代替;老人学画也没有高招,只是画印象中猫啊狗啊,当然还有她钟爱的树木花草。
老人至今写过不止一本书,最拿的出手的一本,叫《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写的就是自己印象中的妹妹。妹妹有一段悲惨的婚姻,情感遭到当时社会的抛弃,结果郁郁寡欢,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我无法复述文章中的原话,但我感觉这样的文章没有高大上的道理,只有平实的语言,甚至还带着浓浓的泥土的气息,读来觉得比较接地气。
我为什么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因为这位母亲和我母亲年龄相仿,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而且我母亲因为家庭原因,也没念过几天书。我甚至想,我为什么没想到让母亲融入城里的生活?
母亲曾经跟我讲过一段往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母亲才8岁,舅舅12岁,大姨13岁。外公重男轻女,只安排舅舅去学校读书,我母亲那时年纪小,也不懂外公的意图,就闹着要去读书。
结果,外公勉强同意母亲和舅舅一起去学校读书,然而,舅舅生性顽皮,加之外公溺爱,舅舅不仅自己贪玩,不爱读书,也不让我母亲念书。
母亲说,当时只要她背起书包,舅舅就不让她去学校,一边抢书包,一边阻拦。
母亲在世的时候,说起这段经历,心中充满了遗憾,但她似乎也没有怨怪的意思。
现在舅舅已经去世四年了,母亲上个月也去了天堂,不知道母亲和舅舅有没有找到外公外婆,还有大姨。
现在父母健在的小伙伴,你们会逼父母学习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