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专题精华私人收藏今日看点读书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作者: 乐之读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20:24 被阅读3086次

    -1-

    对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书的类目繁多,更新快。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发达出版业,新书一批批地上架,老书一次次地再版。

    找书的途径多。以往要找一本书,得跑个大老远,到图书馆或书店去碰运气,如今只要把书名往搜索引擎里一输,大多数的书都能找到。

    读书的方式也更简单。实体书之外,还有手机、Kindle、iPad,可以满足各类场景下的各式需求。

    图片来自于网络

    然而,对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书似乎读了挺多,可似乎并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提起笔来想旁征博引, 却发现脑中空空,下笔无神。和朋友们聊天,看他人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自己却只能在旁附和叫好。其他读书人看上去都有着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雅气质,而镜子里的自己,仍旧懵懂迷茫——也不知道那些读过的书,都跑到哪儿去了。

    于是,这个时代教别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提到如何读书,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大抵都是文人作家谈论的话题,比如朱光潜、木心、胡适们。现如今,趁着“知识变现”的浪潮,教人读书也成了一门生意,一大群会读书的、不会读书的所谓“读书人”们,都蜂拥而上,各显神通,分享着五花八门的“读书方法”。


    -2-

    在这些读书方法里,有一个流行的“高级方法”,叫速读。这个方法的起源之一,是齐藤英治的《王者速读法》。许多知识管理大神关于速读的方法,都是从这本书“借鉴”的。

    《王者速读法》 齐藤英治

    这本书告诉我们,用30分钟读完一本书,足够了。具体方法网上随处可见,不赘述。

    其核心观点是:“做书本的国王,让作者伺候自己,读书不必全读,只读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

    首先,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很窄。虚构类的文学、科幻、悬疑等等肯定是不适用的;非虚构类中的哲学、历史、科学等等同样不适用。有可能用的上的,仅限商业类书籍。“王者速读法”,名头够响亮,以为自己能当上国王,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个村长。

    其次,只读了书的一部分,算不算是读了一本书?我刚买了一本《逻辑学导论》,挺厚的,75万字。我觉得其中“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是对我有用的部分,大概几千字,花了几分钟读完了,是不是可以说:“我今年读了1000本书,其中包括逻辑学导论这样的大部头”?

    或者,我有些英文单词不认识,于是打开了《牛津大辞典》,查了十几个单词,都是“对自己有用的”,心满意足地合上书之后,是不是可以说:“我今年读了《牛津大辞典》,真是受益匪浅啊。”

    还有种说法很有趣:“作者一定会把核心观点放在封面和封底,把那几个关键点看明白就够了。”

    这个方法真是很棒,看来以后只需要去书店,拿着书翻翻封面和封底,就算读完了,不仅能省下买书的钱,还能一年读个几千本,吓死你们这些不会速读法的人。

    估计得脸皮厚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吧。


    -3-

    当然,读了几本书的问题,没那么重要。关键还得看速读的方法本身,是否靠谱。知识管理大神们告诉我们,速读法的价值,在于“用20%的时间,掌握书中80%的重点”。唔,看起来很美,不禁有点小激动呢。

    但就我的经验来看,一般让人感到“有点小激动”的方法,就好比“股市神奇操盘法,抓涨停大牛股,亲测有效”一样,都需要先冷静地问一句:“你是不是在忽悠我?”

    是不是忽悠,重点问题在于:我怎么知道我读的20%,是这本书最重要的80%?换言之,剩下的那80%,我连读都没读,我又怎么知道这些内容不是重点?

    对这个问题,《王者速读法》当然是给出答案的。按作者的理论,商业类书籍,花5分钟浏览一遍目录、书首、书尾、黑体字、图表等,就可以知道重点所在。

    不试不知道,我从书架里抓了几本书,立马尝试学以致用。

    史蒂夫·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都是商业类书籍中的经典。

    《金字塔原理》 芭芭拉·明托

    书首、书尾,都是序言、致谢、附录之类的,参考价值不大;标粗的黑体字,没找到;图表,有的太多,有多太少。只能看目录了。

    读完目录,问题来了——即使是带着目的来选择,我也挑不出其中重要的20%。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觉得七个习惯对我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都想读一遍,不管缺了哪一个习惯,都觉得不完整。比如《金字塔原理》,四大部分,表达、思考、解决问题、演示,四大逻辑一脉相承,相互联系,截取中间部分来读的话,就像是盲人摸象。比如《追求卓越》,无论是激励、文化、贴近客户还是自主创新,都是管理方法的一部分,对其中哪个更有兴趣,哪个更有价值?太难取舍了。

    在速读法的想象里,书就好比烧鸡,有鸡头、鸡腿和鸡屁股,不同部位的价值有高低,把价值高又好吃的鸡腿挑出来,吃掉就完事。

    可实际情况是,有一些书像是披萨,切成几块后,每块长得都差不多,如果把五分之一吃掉就喊饱,太浪费粮食了。还有一些书,像是法式大餐,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前菜不吃完,大餐不上盘,你告诉服务员,我只吃主食,其它都别给我上……会不会被餐厅赶出去?


    -4-

    有人会解释了,即使对书中大部分章节都感兴趣,还是可以通过“跳读”的方法来速读。

    细究的话,“跳读”所借助的一大利器,是标粗的黑体字。就好比学生时代在书本上划重点一样。我们希望商业类书籍的作者,都能老老实实把重点都划好,呈给我们这些“国王”。

    很遗憾,我随机挑的这三本经典商业类书籍,作者都没有划重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夫·柯维

    有些不那么经典的商业类书籍,比如《拆掉思维里的墙》,倒是划了重点的。我随机选了一个章节,挑了其中标注的重点来读。读起来是这样的: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好坏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不同假设而决定的。”

    “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也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

    ……

    翻完这个章节,倒是挺快,只是这一遍读下来,简直就是鸡汤金句大合集,看着都有那么点道理,可是读完了整个章节,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读到:这“心智模式”,到底是个什么鬼?

    再者,对读者来说,千人千面,每个人关注的点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为什么作者标注的重点,就一定是我们每个人想读的重点?

    再退一步来说,即使作者真的和读者心心相印,把所有重点都恰到好处地标注了出来,我们是否只读这些重点就可以了呢?

    只有基于以下三大原则,这个答案才是肯定的。

    1)作者提出的观点都很容易理解,不需要通过解释或说明来辅助读者理解。

    2)作者提出的观点全都是正确的,读者需无条件认可,无需做任何鉴别和筛选。

    3)作者给出的答案都是直白明确的,读者不需要思考具体应该怎么做,只要照本宣科直接去做即可。

    支持速读方法的人,大多会殊途同归,认同这三大原则。

    为什么需要这三条原则?同样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出书,需要写那么一大堆,而不是只罗列重要观点?难道只是为了凑字数,能出版?

    原因在于,书里的“非重点”部分,是对“重点”的解释、细化、分析和论证。书的观点之所以成立,是要靠论据来支撑的,也是要靠逻辑来检验的。“重点”是骨架,“非重点”是血肉,把“非重点”全部跳过不读,就好比只剩骨架的木乃伊,还算是人吗?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17和18页是对七个习惯定义和架构的汇总,读完之后,我知道了这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然后,按速读的方法,就可以编造几个朋友的故事写一篇书评了,也可以画个思维导图作为输出了。但是,为什么是这七个习惯,而不是其它?这七个习惯是否对所有人都普适,还是只对特定人群?这七个习惯的涵义是否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是有具体适用的情境?论据是否能支撑论点?具体该怎么去做才能向这七个习惯靠拢?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到后面的章节里,通过细节来思考和回答。用30分钟速读法,很难有答案。匆匆读完后,你可以在朋友圈晒“刚刚半小时又读完一本书”,也可以在和别人聊天时提起这七个习惯。但当别人多问几句类似“为什么是这七个习惯”的问题时,你就会陷入一脸懵逼状,只能尴尬地回答对方:“那些都不重要啦……”


    -5-

    很多人读书的问题,并不在于读的书“数量”少,而在于真正从书里理解的内容少。本来慢慢读都读不太懂,这一提起速来,能读懂的就更少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对信息的消化吸收,靠的是思考,是分析,是深入的理解,然后才是应用,速读和这个过程,恰好是南辕北辙。

    碎片化的时代,信息量大,节奏快,功利性强,很多人想抄捷径,跳过中间的部分,直接找到答案。速读法迎合了这类功利的心态,却把一些读者慢慢引上了“低品质读书人”的歧途。

    写到这儿,“低品质读书人”的形象特点已经呼之欲出了——

    不求甚解,不爱深究。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道字词的表义,不知道字词的涵义。

    只能阅读文本,无法解读文本。

    只能全盘接受,无法筛选鉴别。

    只能罗列观点,不会逻辑推理。

    只会搬运,不会创造。

    学了一堆道理,没学到什么知识。

    你希望成为这样的读书人吗?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圆十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要有光9527:读完乐之读乐兄此文,深以为意。读书求的是理解并内化,输出于育己与育人。所谓“高效”,然则心底不过是要跟别人说我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这种优越感。我自己的经验,去年读了10个月40本书,每天还做笔记,都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难以融会贯通,更别说运用于心了,只是偶尔碰到某个点上,觉得书中道理释怀,已经觉得颇有收获了。乐兄观点独到,文笔精要,吾甚喜之。谢谢分享
        乐之读:@要有光9527 谢谢评论:clap:
      • 丁恩翼:一年五十二个星期,读二十到四十本书是比较适宜的,太少了智识会受影响,太多了就会耽误做其它事情。
      • 徒忧子:谁提倡快速阅读的,我们就用他提倡的方法去读他的文章!🤓🤓🤓🤓
        徒忧子:@乐之读 其实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那类文章,纯粹是浪费生命😄😄😄😄。
        乐之读:@廖树锋 他们不在乎啊,因为他们的文章本来就大多是废话
      • 兔糖在伦敦:很有道理!
      • aaashero峥峥:对于我这种蜗牛速度的读书方式,看到这样的文章很是宽慰啊😂
        我觉得有些好书,书里的“废话”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些“废话”都是在强化本书某一观念概念或理论,只有读了那些废话才能理解透彻,消化为己用。对于我这种严重记性差的人,唯一能证明看过某本书的方法就是把它的理论或思路用出来,因为书里的原话或者情节我是根本记不住的😅
        乐之读:@aaashero峥峥 就是这个道理
      • 林夏公子:很多读书会可以改名“读书教”了,俨然一个教派,还那么义正言辞
      • 唐瞬:怼书,怼得有理!怒赞!
        乐之读:@唐瞬 唐大好久不见:clap:
      • 修身正心:你第4节,你所描述的问题,第一抽样样本太窄,不说明任何问题。第二,我看过追求卓越,全书不分重点章节,但是每个章节关键的话不过三五句。总分总的写法,是死的的,论点论据的写法也是死的,论据有必要细看吗?下车了,一会说
        修身正心: @修身正心 你说的这几本商业书,论据是事例,扫一眼就完事的,和理科的证明完全是两回事。
        乐之读:@修身正心 原来你看书不用看论据的?你一理科生看结果不看证明过程的?文中说了三原则,适合你们这些不用看论据的人
      • 修身正心:我觉得你是一个文科生,咋那么死板呢。。。
        乐之读:@修身正心 文中不是已经仔细分析了场合的适用性了么?不然我写那么长一篇文章干嘛呢
        修身正心: @修身正心 那没必要否定这个读法,只是适用的场合不同而已。
        乐之读:@修身正心 我是理科生,而且并没有死板
      • 木垛垛:记得小时候看书很快,刷刷一下子一本书就看完了。现在反而看书变慢了,有时还会一个章节翻来覆去看。也曾动过学习速读的方法的念头。后来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为自己能当上国王,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个村长”这个总结真好。
        乐之读:@木垛垛 :beers::beers:
      • 灰索:逻辑性很强,分析到位!
      • 发发执笔:难得在简书听到这样清醒理智的声音,感谢您,虽然是近期才关注到您,但很期待您的更新,有些文章我反复读过多次。
        乐之读:@方方芳芳 谢谢关注
      • 倒立的笔杆:想提升自己关键不在于读书多少,以读书多少来判断牛不牛逼是不到位的,始终与关键点隔了一层,读书是形式而非结果
      • 芬罗艺术涂料:言之有物,好文!
      • 江北客:提前预祝乐兄中秋快乐,合家欢乐!
        大约十七年前,在一位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演讲中第一次听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习惯》,知道了什么是要事第一,大约十年前,在巴黎和他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已是两鬓斑白,满头白发。高处不胜寒,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究竟什么才是要事第一呢?相信智慧如乐兄,一定已有定解在胸🙏
        乐之读:@江北客 也祝老老头中秋快乐!
        乐之读:@江北客 不敢不敢。作为佛教徒,肯定是认可佛教的第一要事了,“为利众生愿成佛”
      • 虚室生白Rio:等了一半个月,您终于更新了,边读边点头,期待您更多的深度文章😬
        虚室生白Rio:@腾鱼跃鲤Rio 关键是质量,加油
        乐之读:@腾鱼跃鲤Rio 更新确实比较慢…惭愧啊
      • 古今之变:支持观点,读书思考输出。
      • 出门往左:一直很难理解各种读书方式,也是因为看了几本书却没有实质的感受,怀疑是读的书不对,还是读的方法不对。
        也曾苦恼别人如何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也许不适合我这种龟速读书的人。
        乐之读:@出门往左 不一定,就像推崇各种炒股方法的人,很多都是自己亏了钱,只是靠卖方法赚钱
        出门往左: @乐之读 只是觉得既然有人能推崇这种方法,按照逻辑应该是有了收获,反观自己收获甚少。
        乐之读:@出门往左 别人在短时间内是“真的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还是只是“他们说他们自己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这个得分辨清楚
      • 小兄弟:太对了
      • HanneZhang:读书,还是慢慢来比较快。
      • 蕪圜楼主:速读,速读,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形如写信!
      • 檀叔:从文章看出作者很会装~读几本书根本不需要去“说”。观点不能接受的再去读一读不行?能接受的不需要再去看细化。
        乐之读:@檀叔 你的角度很特别
      • 羽商三少:图表,有的太多,有多太少。只能看目录了。
        错了,改一下。有的太少。
        乐之读:@羽商三少 谢谢
      • 1dent1ty:http://www.jianshu.com/p/96e3a3d8f31c
        昨天我写了一个故事文,也影射了这个问题。
        乐之读:@1dent1ty :+1:
      • 二次元女孩:还真有这么一回事,看的书多了,懂的道理也多了,真正实践的没有,都是夸夸其谈而已
      • gogogo666:你喜欢钻牛角尖
        乐之读:@gogogo666 呵呵,你真以为他们是“不求甚解”?你觉得他们的学问才华,是从速读来的?
        gogogo666: @乐之读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这两个人你怎么看
        乐之读:@gogogo666 请仔细读文中实例
      • 秀燕:写的真不错 读书看目的,装也是一种目的
      • 0a46a0f36b49:what can we do
        乐之读:@pkfjjfkp read slowly and deeply
      • 368ba5887e60:我看书就特别慢,像我有些同学看纸质书或者电子书超级快。😂感觉还是细细的慢慢看比较好。
      • Nothing_F:走心的经验之谈👍
      • 恺然:乐兄之文,深表认同。似彭小六,弗兰克之流的所谓速读法,只能算翻书,或者叫做查字典,便是地摊上买本故事会,也不能像他们那样只看开头和结尾。
      • 蓝小白Joyce:说的对,我也有这个疑问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va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