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精神内耗”这个词很流行,也引发了人们很多的思考。最近网上开始这样一句话“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今天我们就来辨析一下“精神内耗”和“精神耗外”
什么是精神内耗呢?“精神内耗”主要形容一个人控制不住地对事情担忧、紧张;或者不断自我怀疑和否定,有各种计划但是却迟迟无法展开行动;或者常常感到疲惫,打不起精神。
这是一个非常难受的状态。精神内耗强烈的人通常对自己是不满意的,也常常感受到外界在苛刻地评价自己,因此非常希望能通过努力让自己去达到外界的期待,从而被认可、被喜欢,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但是当达不到的时候则会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中,仿佛自己被完全否定了一般,变得没有价值,也不值得被喜欢、被接纳。但是他们内在的“成功标准”一般又非常之高,要么很难完全达到、要么很难很快达到。这些“不充分成功”的状态常常被无限放大,仿佛小成就、小进展完全不值一提,而ta已经笼罩在“失败”的阴霾下,自我价值感降到低谷。此时,仿佛只有一个巨大的成功和成就才能拯救脆弱无力的自我,于是新的循环便又开始了。
自尊感的高涨和低落循环往复,在不断高高低低中,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那我到底是谁”?这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助于人们去思考、去对自己好奇,试着去理接纳解和成长,让自己更加整合和有力量。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奇和空间起来的话,迫害和罪疚自责感容易占据高点,这个时候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防御机制——“精神耗外”就来帮忙了。
防御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防止让自己陷入一些无法接受的糟糕感受里。在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的概念中,人格中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引发了焦虑,导致自我的失控,所以会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法来保护自我。让我们再来看看“精神外耗”的表现:经常说“做人哪儿有不疯的”、“多指责他人、少抱怨自己”……“精神耗外”一举突破了“内耗”带来的拧巴悲催、自怨自艾,在神奇的自洽中把有“问题”的部分抛给了别人,仿佛一下子变得有力量起来,指责这个攻击那个,都是别人的错。这对摆脱沮丧、受挫的糟糕感觉简直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他实在没有空间去理解和咀嚼这些“问题”背后的破碎感受,更别说去思考这可能和ta的什么经历有关了。
单纯发泄负能量的“精神耗外”不会是一个正常的沟通模式或者是合理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对自身脆弱部分的防御。当然在不同的情况中,也许这里面有一些合理的外在因素,也可能包含着想保护自己的愿望。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精神耗外”方式中,可能包含的心理机制和成因。
1.向攻击者认同
这是对“精神外耗”比较直接的一个理解。生活中有个奇怪现象,受害者在被攻击者伤害后,有时不但不恨攻击者,反而认同攻击者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向攻击者学习“如何伤害他人”,这就是向攻击者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这种认同机制的典型案例。他们想成为他害怕的那些人,让自己成为那个攻击者,感受到力量,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攻击时的恐惧和脆弱。比如学校的霸凌,很多孩子就是向暴力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认同,让自己成为他们害怕的那些人。还有使用暴力的人,包括网络暴力,都曾经是暴力的受害者。“精神耗外”也是把感受到的失望和不满投给其他人,通过指责和抱怨其他人来让别人感到害怕和恐惧。但强势和弱势两个部分的强烈的分裂,只会让自我更加破碎和不稳定。
2.躁狂防御
这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躁狂症”或者是“躁郁症”,它是英国精神分析家克莱茵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对“精神外耗”更为深入的一个理解。有躁狂防御的人对自己的情感状态会有很多的否认,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会有一些需要和负面感受,好像那都是不好的;他们也希望只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可以摆脱依赖,最好不用依赖任何人、任何一方;他们也很容易对他人鄙视、贬低和试图控制别人。这种防御携带的敌意和恨意会是强烈的。这种强势、敌对、不要在意别人、只希望自己感觉好的态度与“精神耗外”者想要实现的状况是高度一致的。躁狂防御的副作用也很多。首先,他们会害怕这种强势和破坏性态度带来的惩罚,毕竟很容易想到,现实中谁会喜欢一个咄咄逼人、强势且贬低控制别人的人呢?其次,令人绝望的是,哪怕已经被这样努力去“独立”、不去依赖了,内在对关系的依赖和亲近需要仍然还在,甚至更强。所以这种方式完全不成熟,而且对建立关系有害。
3.反向形成
这个防御机制的意思是,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一切过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比如明明是恨的,越是表现得爱;越是想离开,表现得越是依赖;越是固执,可能表面上异常顺从。所以,强势只是“精神耗外”者的壳,层层包裹下的柔软和脆弱才是他们的核。朝周围人发泄负能量,除了一时爽,并不会对现实起太多积极的作用,只会让周围的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但是有时候,尤其是与父母亲人的关系太过纠缠耗竭的话,把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合理表达,试着沟通和建立边界,哪怕态度稍微强势一些,我想这是值得鼓励的——这意味着你选择了不当受害者。
总的来说,出现“精神耗外”的冲动,意味着一个人忍无可忍的痛苦在用行动化的方式表达和宣泄。如果有这样的冲动和想法,不妨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体验着什么样的情绪”?“这个情绪跟什么事情有关”?“我有这个情绪是因为我有什么期待吗”?这样稍许的梳理,至少能令你对当下引起情绪的事件有一个反思的小空间。
——整理自戴小棠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