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经历过哪些思维上的转变?
一瞬间,我思绪万千啊!下面讲述的是我26年来最大的一次思维转变:
从我上学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聪明人和笨蛋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因为在我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分数制度就如影随形,作为衡量我是不是一个聪明人的标准。当然我是比较幸运的,没有背上“笨蛋”的标签,因为从小学到大学,我都处在这个标准线之上。然而,我也是不幸的,因为在我刚踏出校园时,突然没有了分数的这个鉴定标准,我竟然看不清聪明人和笨蛋的界限在哪里了!
我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迷茫、焦虑!一向被标榜为“聪明人”的我,瞬间就好像被打回了原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段时间,每一刻都感觉是在度日如年,因为我对未来无所适从!
只是,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我稀里糊涂地考上了研究生,一所211高校,貌似还挺不错,那久违的分数制度的光辉再次降临,我好像找到了信仰一样!
奈何啊!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我这科研三年,最终还是走到了头,眨眼之间,我又处在了这个毕业的裆口。
然而,也就是在这眨眼的间隙里,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思考的那个问题。就在我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回顾自己这26年的人生,我26年来成长的烦恼:
6岁那年,我迷上了画画,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想把自己所见所想都画到纸上,一度以为,自己长大了就是个画家,但是从来没有被鼓励过,因为家里人都认为画画是没有前途的,让我跟着正常人的轨迹走,不要有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我去问爷爷的时候,他把一个银制品给了我,据说这是传家宝,我以为爷爷是要鼓励我说:既然你找到了自己的路,就大胆往前走吧。然而我想错了,他给的意思是让我在干这事儿饿肚子的时候,能够拿出来典当。那一年,我沉默了,我听从了他们的指引,不再胡思乱想。
然后,分数制度就出现了,而我也被贴上了“聪明孩子”的标签,在父母的显摆声中长大。
15岁那年,在一次在美术课上,我照着自己的手画了一幅画,美术老师当场表扬了我,说我对素描竟然是无师自通,我兴奋莫名,我感觉老师就是我的知音。然后我回去告诉家人说,我想以后靠画画为生。因为我发觉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兴趣。然而,家人举出了好多学艺术的学生,最终是怎样一事无成的例子,刹那间就浇灭了我满腔的热情。
因为家人一直对我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怎么可以一事无成呢?于是我又放下了。
18岁那年,我在高中课程表里边突然看到了美术课的字样,于是我和老师提起,为什么写着美术课,却从来没上过美术课呢?老师说,如果可能,体育课都想取消,一天24小时学高考的科目都嫌少了。
因为高考对大多数人来,是一个唯一上升的途径。穷,才是没有选择的原罪。第一次感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句话,就是一句谬论!
20岁那年,我上了大学,选择了地质专业,因为那年依然是地质的黄金十年,我感觉每走一步都有钱的声音在作响。然后我发现,所有的课程除了语文带点艺术的影子外,其他课程无不带有指向性。此时的我忙于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忙到忘记了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了。
忙碌了四年,貌似也是堕落了四年,成绩好又怎样,在毕业之际,我依然没认清自己。他们说,继续深造,出来好进事业单位,然后一辈子从容,就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
24岁那年,我受众人的指引,读了研究生,我觉得这一步才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我的科研环境让我得以有很多独处的机会,让我能够不断地去问自己一些问题,一些从来没想过的关于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喜欢上了写一些随笔,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悟。
三年后我毕业了,毕业前也和其他毕业生一样忙着找工作,虽然能去很多单位,但我最后都拒绝了,这一次,是在我内心的驱使之下做出的决定,我第一次忽略了别人的声音来顺从自己的内心。我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
人的生命其实是会发问的,在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提问两次。一次是在人生的某一个年龄,这时候生命会问: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有人被提问后就会去思考,然后毅然放弃现有的事业,做出一个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决定。有人则怕失去既得的一切,选择了忽略。第二次发问是到了生命的尽头,生命同样会问: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有人可以含笑着说,这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有人则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人世间。
24岁那年,我被提问了一次,我忽略了。
然后在26岁这年,生命又再一次向我发问,我仔细想了想,决定放弃了我学了七年的专业,投身到一个陌生的领域,而我的身边照样是那么多的质疑和不解,但他们已经指引不了我了。
我发觉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一个集体塑造的环境中,一切都有它固有的节奏和程序,所有的人在小时候都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基本都在别人的否定中走了众人认为是正确的路。
因为人们都说,这条路是走向成功的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将会失败,可是,跟着普世的价值走,很多人也没有成功。这是一个只有人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人教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这是一个自我认知匮乏的时代!
“我是谁?”,这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其实,人们在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反证这个问题,想找到自己,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想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但都是通过别人证实的方式来进行的。
人们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何在,就会做出点成绩来得到别人的承认,然后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依赖性会伴随很长时间,永远都是通过别人的承认才会认可自己,这种把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上,这本身就是焦虑的根源。
我想,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只有自身圆满了才是真的强大,而这圆满性需要的是自己生命的反馈,并不是靠别人的反馈可以达到的。
如果什么事都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觉得是对的,那么是做不好自己的事情的。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扎根于内心,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暗示了,好多人或许曾经找到过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在外界的暗示下被搁置了,做了众人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别人赋予的,没有了自己的标准,没有了自己的自觉,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大学》一书中,古人将修身放在了第一位,这确实是一种智慧的凝练。冯友兰的哲学里边也说道:中国的哲学,不是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让一个人成为人。
其实我写这些,是自己在翻阅中国古典著作过程中的灵光闪现,这也是我以后要不断摸索和思考的内容。我认为一个人的思维迭代是永不过时的,这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但有个前提是,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构架,有深刻的自我认知,在迭代中不断完善。
更多内容,可关注我公众号:思想要脱缰。关注记得扣:2,让我知道你,和我来一起琢磨生活中一些本质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