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天一位宝妈问我,可不可以带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哪吒》?
我问她,孩子几岁了?
她说,两岁。
我说,不是太建议哈。电影院里非常黑,立体声也响,对宝宝的听力发育不利。并且还要戴上3D眼镜,宝宝的眼睛也没完全发育好,也不是很适合。所以,建议不要去哦。
可是昨天她告诉我,拧不过她老公,还是把孩子带去了。然后她老公在电影院里发现一两个跟她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宝宝也在看,于是安慰她说:“你看,人家跟我们家差不多大,不也没事么?”
可是她告诉我,在整个看电影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恐惧中,不时地想要出去,不停地跟妈妈表达,不想呆在电影院里。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过去的已经过去,可是我注意到孩子爸爸有一个信念,倒是非常值得人寻味。那就是:“你看,别人家的不也差不多吗?不也没事么?”
用别人家孩子的行为作为自己养育孩子的标准。
这让我想起我家小宝的事。去年,我们小区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我家因为是这几个孩子中最小的,所以有时候会融入不进大孩子们的游戏中,会有退缩的现象。
妈妈看了就非常着急,特别是听了周围阿姨们说,这孩子可能是内向的的。妈妈就更着急了,想尽办法,推着拉着也要跟大孩子们玩。
回来以后,妈妈问我怎么办?我说,先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用别人的话来定义自己的孩子。其实,现在孩子还小,心理营养还不够,等再大些,他有了足够多的能够推动他去与人交流的心理营养,咱们再看看什么情况?
果然,昨天妈妈对我说,小宝越来越愿意跟别人交流了,并且还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跟别人合作了。
所以,假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阅读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当然是最好,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无法做到,也请不要用别人家孩子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家孩子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在的生长节奏,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当一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他的行为或者好的品质,自然而然会显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