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班老师,说到班上一个小女生最近几天总是哭哭啼啼的要哭着说难受找妈妈。
然后有提到跟孩子妈妈沟通,说妈妈总会去关注她害怕什么?他不想睡觉就不睡?等偏向负面的东西。
另外感觉这个小女生总会显得弱弱的,缺乏活力与力量,会去依赖别人渴望别人来呵护着她。
这里提到一个点就是家长跟孩子传递的信念,当你跟孩子传递的是你不能,你需要我们才行时。孩子自然也会得到一个信念,我不行,我需要有人保护,我不能够独立等不相信自我的种子。
从代养人角度想,去要去证明自己孩子不行是否在不断找寻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价值感,通过可以帮助孩子来体现自我的价值。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到陈海贤老师写得一段话:
怎么样的妈妈是一个好的妈妈?它很简单,你自己过得好,你自己有你的精神生活,然后它自然就会慢慢传递给孩子。相比于言传,身教当然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你会发现这个孩子最终还是会像你,所以你喜欢你自己,让自己过得好一点那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也让我想到经常有人提到全职带娃很容易把孩子带得“不好”。从这一点出发真得是很容易,因为你很容易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赌到孩子身上。
这里也让我不由想到《窗边小豆豆》里面小豆豆的妈妈阿朝,她是全职带很多个娃,在她带娃中她首先是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能力解决很多事儿,同时在孩子需要帮助和重要转折点时,她作为母亲很果断,做出当下更优选择。照顾孩子与繁重的家务中她还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种花,每每都会把种得花送给到访的客人。
书中有一个片段,讲到豆豆爸爸被迫服役。豆豆妈妈紧急情况下需撑起经济与照顾所有孩子的重担。豆豆回忆时,都提到那段时间都会担心妈妈做不到。不过豆豆妈妈积极面对,没钱就在村里跟别人表演唱歌,另外搬到一个破旧的房子中豆豆妈妈也会把桌子铺上好看的桌布,做一些好看的装饰。
看到妈妈这样积极的行动,孩子们也渐渐放心,投入新的生活。
这个片段也让我想到一个人幸福的程度,是你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可以积极应对,把自己过得好。
从这个维度来讲,不在于你全不全职带娃。不管你全不全职带娃,你首先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刚是从代养人的维度来说。
此事也让我想到最近看得一本书《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里面提到父母与老师的关系,更愿意是“合作的关系”。
好的关系是一种力量、一种滋养;坏的关系则是一种阻滞、一种对抗。
对抗来自哪里?表面上看是对一些事情的不满,实际上来自内心。这样的人对很多东西都不满意,因为他们对所有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消极的,他是用防御机制来面对这个社会。而一个好的关系出发点,其持有者是经常感到安全、平和、被信任的。所以家长每天都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很多烦恼?因为你在教育中呈现的烦恼,很多时候是你自己对生活烦恼的一种投射。
有些人虽然是小众,但他们的破坏力量非常强大。这些人总是设想一些没有发生的事儿。他们看不见已经发生的那些美好。过去我们常常讲“感恩的心”,那么感恩的是什么?就是当下发生的一切美好。如果你看到的依然只是你的想象,那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解释风格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和框架,这样的加工对你来讲是熟悉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所以家长要不断地反思、思考: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你能看见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吗?
你能看得见老师们的努力吗?
教育的本质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所有的关系融洽和谐方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这里的解释风格个人理解还是作为家长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