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汉魏后就有了书画交易活动,自隋朝开始就有了明确的交易价格记载。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两条隋朝的绘画价格记录。
一条是齐王杨柬以骏马40蹄、美锦50段,从贺若弼手中收购《周穆王八骏图》;另一条是长安兴福寺以百金雇画手蔡生绘寺内佛堂北壁。

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名家作品极受市场喜爱。例如,据记载有一位僧人花数十万钱购初唐阎立本《醉道士图》。而某家寺院则以酒百石,折约4万文,请大画家吴道子给菩提寺作壁画。据段成式《寺塔记》记载,一个叫李涿的用3幅地图及30匹缣( jiān细密的绢)收藏了人物画家张萱的《石桥图》。在唐代,以绢帛作为支付手段是通行的,但晚唐以后绢帛就逐渐退出了市场流通。
到了两宋,币制以钱为主,所以书画交易大部分以铜钱支付。如米芾(fú 宋代书画家)购王维《雪图》700两,折钱近百万。有的名作还出现两次以上的交易。如五代荆浩的山水。北宋初年,黄居寀 (cǎi)以10万钱购得,到北宋哲宗时,内侍乐士宣则以40万钱复购之,价格翻了三倍。不过也有例外,上面说到的王维《雪图》在500年后即到明末,一位叫程季白的藏家只用了500两即购得。不知你找到了古代书画交易市场的规律了吗?
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就以王羲之为例提到了书法作品的定价标准。今天我们重点来说一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在古代的书画市场交易情况。
首先第一个问题便是,古代的书法作品是如何计价的呢?

魏晋之后,法书通常以字品定单价,以字数定总价,其后历代沿用成俗。如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居长安西明寺,草书入神品,传闻“一字直五万(文)”。明代嘉兴收藏家姚绶家藏怀素绢本草书《千字文》,自称“一字值一金”(即一字一两银),当时目为“千金帖”。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孙镰在赵孟一卷行书题跋中说,松雪法书在元朝“一字白金五分”。赵孟法书一字一两银价格不菲,但较之王羲之法书却简直不值一提。
据相关记载,明代顾山周氏子孙曾带王羲之真迹《二谢帖》,凡76字,向文徵明询价。文征明过眼品鉴之后当即作价:“每一字当得黄金一两,其后三十一跋,每跋当得白钱一两。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若按当时度量单位计价,文徵明定的这个价相当于纹钱600两,按当时米价可买米20万斤,已是天价。其实,文徵明这个定价很靠谱,晚明时吴廷购王穉(zhì)登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仅24字,就高达1800两钱,折黄金一字约10两。王羲之单字价格若以黄金计,这一价格应是与他的书圣地位相当,也远胜于历代书家法书。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问,难道尺幅大小不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吗?
其实作品的尺幅大小真的并非主要的定价标准。以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定价为参考,王羲之的《瞻近帖》,共70字,作品纵7寸3分,横8寸,价格2000金;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共53字,作品纵24.7厘米,横46.8厘米,价格200金。
而其实,无论是书圣王羲之的,还是其他各书家的,他们的作品交易价格也在受着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着,甚至不同朝代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书画交易活动日趋频繁。当时出现了许多富甲天下的大藏家,如项元汴、汪珂玉等。从嘉靖年后,江南新一代藏家崛起,书画交易开始急剧增加,整个繁荣期长达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实际上是中国书画交易史上的高峰,交易书画的品质、鉴藏家的素养、交易金额及交易频率等,都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我们以王羲之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王羲之书法的定价标准
唐代:450字草书=3行行书=1行楷书
明代:10行草书=1字行书
10行行书=1字楷书
不如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已知王羲之行书作品《二谢帖》全文共76字,每字1两黄金,那么你能算出明代时王羲之的草书价格和楷书价格吗?
事实上,书画交易市场有时也会有虚假泡沫。正如明代沈德符所言,明代书画大家“上等荆关”“进参苏米”,道出了艺术市场的一般规律:市场在未启动前价格普遍低廉,有若静水;一旦启动,便一浪涌一浪翻滚,而且一浪高过一浪,中间会浮出虚假泡沫。
最后一个问题,在古代,这些书画交易都是通过什么交易的呢?难道在古代也是通过拍卖交易的吗?
其实古代书画交易的途径非常简单,其一是到集市游购,其实就是逛街,古代有专门的书画集市,有点像今天北京的潘家园,但是这一途径是最考验藏家的眼力和运气的。其二是委托朋友、书画商或书画经纪人寻购名家作品。这一途径需要有广泛的社会人脉。其实在古代就有了书画经纪人这一职业,他们在古代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做“牙”或“牙侩(kuài)”。在唐代,牙人几乎无处不在。他们在中介交易时,拿契书作法律依据,达成交易即签字画押。唐后期又涌出私牙。到了清初,他们才被称为“经纪”, 乾隆时,从事书画古玩中介业务的专职商人被称为“引商”,低级的书画古玩经纪人则被蔑称为“掮(qián用肩扛)木梢”。
另外,官牙中介商品交易后必须缴纳税钱,这笔费用照例是由买主负担,牙钱则由卖主负担,两者的比值是1∶1。这一比值是朝廷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时,牙、税钱都是买主支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