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开始阅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中的第五章改造主义与教育的内容。首先,改造主义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前提假设:(1)社会需要不断改造或变更;(2)这种社会变化需要对教育进行重构,也需要将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改造主义者对变化所持的态度是,鼓励个体努力使生活比过去或现在更好。尤其是现在,人类面临种族问题、贫困、战争、生态破坏、技术扩张等诸多问题,因此,改造主义更会激起人们的响应。但相对于处于困境中的社会、经济变革,人们总是会通过教育这种最有效、最充分的方式,巧妙、民主而又人道地实现这些变化。所以,目前全世界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在我看来就是持有这种哲学观下的一种实践。
纵观改造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无论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还是从塞特西蒙,傅里叶再到斯金纳和马克思,虽然其中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把教育看作社会变革的主要方式,例如,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美好社会的首要因素,马克思把教育看作帮助无产阶级获取社会意识的方式;基督教倡导教育在灌输宗教信仰和理想上的作用,现代技术专家则把教育作为推动技术的方式,并为人们提供现代工业社会所需的生活技能等等。虽然,改造主义都对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寄托厚望,但也存在不同的改造方式。如马克思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象牙塔内的事物,而应是变革世界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既可以被统治阶级用来奴役人民,也可以用来解放人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培养人们掌控经济的社会意识,而不仅仅是方式和手段。而像杜威的教育观点则是通过教育推动改良性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说,当代的改造主义是实用的,因为改造主义推动了科学方法、问题解决、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发展,但是在如何使用实用主义的方法所持有的信念上,改造主义与实用主义存在分歧,因为实用主义更多的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而不是变革社会的工具。故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改造主义不是一门哲学,因为它并不企图去做详细的认识论或逻辑的研究,而是更关注人类现有的广泛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结构更易于人们的广泛参与。
总体而言,改造主义倾向于从整体上看问题。他们认为,问题往往是叠加的,当人们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但又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因此,用较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但由于没有什么实证方法能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完善的社会?于是改造主义的论争常常会持续下去,因此,改造主义哲学的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拥有更多乌托邦式的想法。例如,布拉梅尔德倡导的全世界范围的联合,放弃狭窄的民族主义偏见,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大的联合体,建立世界性的政府和全球文化。而像伊里奇则区分了学校与教育,指出教育可以通过社会来传播,而不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他提倡使用“学习型网络”,因此现在的学校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等等。而在我看来,教育是农业,它不仅仅是知识与方法的传播,更多的是人与人的交往,而这就需要情感的维系,因此,就像现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但学校的存在却还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这也是教育发展总是滞后时代进步的主要原因。而大同世界的梦想,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如何摒弃民族的特点进行融合与发展就目前而言,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
最后说说作为教育哲学的改造主义,改造主义认为,今日社会的主要斗争发生在两种人之间:一种人希望维持社会原样或仅有少量变化;另一种人认为需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以此来确保人类作为物种的延续,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教育者和学校在这一行动中需要发挥关键的作用,这样就需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与教师角色方面都进行新的定位与改变。而不幸的是,目前人们确实忘记了教育应该促进变革,而更多的常常被人们用来维持现状,为统治阶级服务。在我看来,每一个教育者本身都是社会体制的一员,他都无法摆脱社会体制、社会环境等各个因素的束缚与影响,人的惰性又往往使人更容易满足于现状,不要说革命性的彻底变化,就算是一件引起自身变化的变革对而言都是痛苦的过程。因此,历次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虽然设计得都很美好,但实践层面往往总是显得十分艰难,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是这个原因。当然,时代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的,社会在不断变革,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可能革命性的教育改革需要出现一代伟人来推动。但像我们这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并跟随时代的节奏,在渐进性的教育变革过程中,为创造孩子们的未来幸福有所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