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是场景,近处的是风景
一临假期,职场人爱燥动,那怕只有区区的三天假,也要想办法过得异常隆重。
通常的做法是,一台小车,一家三口,一个导航,一路狂奔。给人的感觉是世界任我游,开车不烧油。
假期前还有个有趣的现象,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是地理学家,至少也是地名学者。在他们的言谈中,行的远的如圣陶沙,清迈,较远的有布尔津,稻城,漠河。也有比较近的,总也要二百公里出去,还净是一些生僻地方,我要借助搜索引擎才能找到它们,也算受益了。
他们对旅行的渴望变成了强烈的热望。此时,那“荷包”是畅开的(平时捂的很紧),心情是荡漾的,想象多是充满幻彩的。仿佛远方的景致似甜饼,去的慢了就啃不着,地球村里到处是亲戚,去的晚了落埋怨。
面对汹湧的旅游潮,我常常陷入犯傻级的思考,他(她)们到底去看什么?观什么?游什么?
提疑问的过程也不免替别人操起了闲心。如此三天小假,对热玩者来说,三百公里之内的景点肯定不予考虑,早已走遍。五百公里之内的景点,也烂熟于心,很难勾引他们前往。剩下的只有远方,去某一个大山深处,或寻
一溪边老屋……
这类看似旅游的旅游,往往成了沿途观光行,或变成了高速公路考察团。车子跑的很欢,驾驶者颇有快感,乘座者在补觉,服务区等排队(洗手间),餐厅边抢座位,到了目的地已是人约黄昏后,凌晨挨床铺……
这样算来,去掉来回,你只有很少的观光和体验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因选错了目的地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所浪费的时间。至于挤掉了鞋,被别人踩了一脚,因饮食不洁来个跑肚什么的,这都别吭声,也根本不算事儿。
职场辛苦,我们实在太累了,以至于所谓的旅游实际上成了散心。而旅途中的疲于奔命,则成了散心的高级形式。旅游听起来比散心高雅得多,还充满了文化味。要不国家设有旅游局,没听说有散心局什么的。
我们太渴望远方了,可以忘掉家乡的诗。
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心情役使,无问西东,从众从乐。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还不了解故乡的情况时,已经跑到了远方。当远方的人问我们生活的远方时,我们立马犯窘,打着手势给他们指向更远的远方?
先了解自己再走向远方,那样的步伐是坚实的,不至于在远方崴了脚。
我特喜欢别人问我:张老师给我们推荐一个咱们周边好玩的地方吧。我会如数家珍的告诉他们,给他们以惊喜和惊奇。
我一向认为,散心是随意的事,你可以去逛街,逛到腿抽筋,可以去野炊,喝个山摇地动,去远郊走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实在没地去儿,可以假装出行,背个大包去一趟火车站,在人群中挤一挤,挤累了回屋歇息,一觉醒来,假期过去三分之二。
不必去远方散心。
更不要轻言旅游,旅游绝对是个严肃的事。它需要文化打底,情怀饰面,审美指引,行走壮骨……
是散心还是旅游你说了算,我只是没事了“捣捣闲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