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受《封神榜》的影响,每次读到关于纣王的内容都很感兴趣,而且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影响,对纣王已经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千古暴君。在读到《史记》中《殷本纪》的内容时,第一次听到了关于纣王的一些不一样的记录,书中评价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说他是一个机智聪慧、才思敏捷、力大无穷的人。不过纣王虽然天资聪颖,但却刚愎自用,拒谏饰非,荒淫无度,迫害贤良,残害百姓,商朝就葬送在他的手里。
在商朝灭亡过程中出现了三个人,微子、箕子、比干。一个逃离朝歌,一个装疯为奴,一个直谏而死。
微子是纣王的兄弟,他看到纣王荒淫无度,反复劝谏,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淫乱于政”。面对这样的情况,微子很痛苦。最后,在太师的劝谏下,微子终于做出决定,愤然离去,并在日后商朝灭亡后也保全了自身。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是不断进谏,纣王仍然不听。此时,也有人劝箕子离开纣王,然而,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在箕子看来,对劝谏暴君无效就一走了之,是张扬暴君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有助纣为虐之嫌,所以,他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乃披发佯狂,被贬为奴隶。
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他看到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不仅成了疯子,而且做了奴隶,十分悲愤。所以,比干决定冒死再谏。结果纣王大怒,杀死比干,并挖出他的心脏来验证是否有七窍的存在,真是残忍至极。
读完这一部分后我想起了之前《殷本纪》中关于这三人的历史记载,印象好像和这里的不同,但又怕自己记错,于是,我又找到《殷本纪》关于三个人的记载,书中是这样说的说:“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
这样看来,《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在三个的记录顺序上是有所不同的。《殷本纪》中的三人的记录顺序首先是微子见纣王不听劝而出逃,其次是比干冒死直谏而被纣王挖了心,最后是箕子装疯为奴。然而,在《宋微子世家》中记录的先是说“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接着是箕子:“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髪详狂而为奴……”然后,才写比干,说他既不赞同微子的做法,也不赞同箕子的做法,所以选择了直谏。结果是“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从以上的叙述看,是微子逃离朝歌在先,然后箕子装疯为奴,最后才是比干直谏而死。对这处不同我觉得很疑惑,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可能是出错了,可能是我读得比较浅显。
其次,读完这个章节,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虽然这个章节是写宋微子世家,但我读完后觉得写箕子的文字似乎更多,尤其是里面详细记载了有关“箕子朝鲜”的历史。尤其是周武王推翻纣王,把箕子放出牢,问箕子为什么商朝灭亡,箕子建议武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论述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且十分详细,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司马迁对箕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的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