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业精于勤”
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教育我们的话时至今日读来依旧鞭辟入里,只是古人总结的过于精辟,以至于今日我们理解和运用起来,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如何做才算“勤”,“勤”到什么地步才能“精”,如何“嬉”不仅不会荒了“业”,而且还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勤者,勤于思、敏于时,勤于行。
在古代,基本从事的工作,体力劳动多于智力活动,这里的勤也多半指的体力劳动。在那个年代,看天吃饭,人的劳动必须早于各个时令时节,勤,既能早还能多,自然收获多。但今天的我们,科技高度发达,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科技都把人解放出来了,如果我们说勤劳致富,多半人是不太会同意的,因为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越是需要勤劳的工作,收益反倒越少,农业劳动的收入少于工商业,工商业似乎又少于服务业,一位365天整日劳作的农民大叔的收入好像很少超过太阳晒不着风刮不到的企业白领。这难道说“勤”已不再是业能精的充分必要条件了吗?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勤”的方向和角度不一样而已,业精还是必须勤,只不过勤劳的方向从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而体力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相差无几,而脑力则不然,就如同数学指数,即便环境类似,不同人的视野、思维角度、行为方式方法,加之勤劳就放大了彼此的差距。今天的我们不仅需要勤,而且更需要知道如何勤。
勤于思。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老师在同一个教室教授,不同的学生解答的结果、效率可能就不一样。与之类似,在企业内,提供类似的资源,两个不同的项目团队做类似方向的项目,一个快速且较好地达成目标。记得在一次HR培训中,老师要求24个小组(每组6人)在半个小时内完成一幅本小组对公司愿景的理解,有的小组在小组长大致了解组员不同能力优势的情况下,首先统一理解方向,然后协调各自做擅长的事,有点作图功底的作图,字写得好的写标题及诠释,通力合作下20分钟内完成了任务,并在所有小组投票中进入前三。如果各个人的能力有优劣,但随机组合的小团队平均下其实是差不多,但是结果还是相差较大。这其实也很清晰地显示出,做事是有方略方法的。方略是大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因此勤必须是在正确的的方向上,其二是方法,不同的方法达成目标所用的时间、资源可能会相差极大。而如何找到方略、方法,则需要我们结合自身进行思考。我记得自己在大一做学习总结,复盘我之前的学习时,发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如既往地好,从没跌出前5,而高一之后,即便我比以前更勤快,作业、背诵更多,但成绩却一直游离于中游一不小心还能跌到下游,更有趣的时这个想象不仅发生在我身上,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就是初中之前学习优秀的在高一之后就很难保持这种优秀了。问题不是勤奋不足了,而是学习的内容要求的方法不一样了。初中之前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无论语文英语,还是物理数学,输入1就能得到2,但高一之后,尤其理科,输入1可能就该得到2或3,甚至只是个范围,这是不管使多大勤奋都不行的,因为学习方向变了,方法不变,勤奋是劳心劳力不结果的,发现不出来还能造成很大的挫败感。
敏于时。古人劳作是根据时令来调节劳动量的,春耕秋收,冬天只要做些准备。同样,在智力劳动也需要择时。在最佳的时机做同样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客户要求在一个月内交付样品,我们在一个月之后才交付,小则客户多有怨言,重则取消合作,因为市场瞬息万变,一个月之后交付的样品也许市场早就开卖了同样的商品了,这便是时机,无论一个月之后如何加班加点加资源,也许做的不是样品而是废品。在金融市场更是如此,择时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投资技巧,同样的投资标的,不同的时机进去,结果就大不一样,盈亏只在一瞬间,所谓高抛低吸更是把时机演绎的淋漓尽致。
勤于行。即便我们已经选对了方略,用对了方法,找准了时机,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勤奋,万事依然白费。理论道理识字都能懂,可行动不是谁都愿意,因为那意味着自己需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进入不安定区,心理上是排斥的。没有人喜欢费心费力,但只有真正的劳动才能出结果。自古至今,知行合一,少之又少,更多是知而不行。
勤能成业,仅仅勤很难成大业。成大业需先敬业,敬爱这份事业,从心底里愿意去了解它,去分析它的行进脉络;尊敬他人在这份事业中的付出和成果,也尊敬自己在这份事业中的劳动。尊敬它,才会更加珍惜它,也才愿意花更多的心思与之相伴同行。做自己从心底里敬爱的事业,心理上毫无违和感,勤便能顺理成章。
对我们个人来说敬业必专注,专注能深挖,深挖必成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