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微博上有人爆出——“饿了么、美团”偷听用户信息,从而推送给用户相关店铺和食品,一时间就得到了非常多用户的共鸣,对此美团和饿了么当然是否认了。
一:一次伟大的实验
小秃,在一次java发烧友聚会上,多次提及了“耳机”,回到家里打开淘宝,他看到了半个页面的耳机推送。于是他开始怀疑——“淘宝在偷听?”虽然有所怀疑,但是理论上也是存在淘宝的搜索算法引擎得出结果的可能,因为他之前也在淘宝和网页上有过大量搜索记录。
于是小秃做了个实验“他对着手机自言自语了半天的紧身裤”。打开淘宝后,发现app给他推荐了女性紧身裤相关的商品,他才知道——这丫的可能还真是偷听。因为小秃作为单身狗,根本不可能主动在平台搜索,和女性紧身裤任何相关的词语。
种种证据表明:app很有可能在偷听用户的对话。
二:两个派别
大多数用户觉得,偷听是完全存在的;
“不经过我的同意,就偷听我的对话,是无法接受的。饿了么、美团涉嫌偷听相关的传闻,应该给出相应的说法。”
“我说我们被偷听都是经过实验对比,并且有真实案例的,我就不信,你帮商家推送没有利益往来...”
“偷听从技术上讲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并且偷听推送只要抓去几个关键字就可以了,这对美团和饿了么团队来说太简单不过了,就是不知道相关法规有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管制。”
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用户觉得,偷听是不现实的;
“开启麦克风的技术成本和道德风险很高,没有必要这么做。”
“饿了么和美团的数据量已经足够了,在算法已经如此成熟的情况下,无疑是多此一举。”
“有时候我脑子一热想买东西,刚好淘宝也给我推了,难道连想法都能偷听?”
甚至有人觉得偷听也无关紧要;
“我的信息又不值钱,无所谓的。”
“管它偷听不偷听,给我推荐想要吃的东西就可以了。”
谁对谁错?真不好说。
三:“怪我咯?还真就怪你”——用户行为是原罪
在app是合法app的前提下(饿了么、美团我们肯定合法啊),偷听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手机安装该运用;二、保持运用后台运行;三、获取到你的麦克风权限。
很不幸,这三者都是经过用户自己的双手完成的。
请自己回忆一下,有一天你饿了,下载了个美团/饿了么,安装应用也不看app需要什么权限,就一顿点击,什么通话记录、短信、麦克风权限,统统全点“是”。点完饭了app也懒得关,最少让它在后台闲置个半小时,如果要是不注意,说不定能闲置个一天。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假设成立,饿了么和美团就有可能偷听窃取到你的声音。
所以,不管是为了隐私保密,还是为了减少你的手机耗电量,减少占用cpu运行工内存,不需要的应用还是经常清一清比较好。
四:“大数据”哪有“偷听”来的精确
基于内容的信息推荐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信息检索和信息过滤,所谓的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就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推荐用户没有接触过的推荐项。
通俗的话讲就是:饿了么和美团有很多你产生的信息数据,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推导出你想要吃什么。
数据是冰冷而理性的,再精确的推荐算法也会存在小概率偏差。
举个例子:小孙身高150,体重150,三维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平时他非常喜欢吃高热量的食品,几乎一日三餐都是炸鸡、烤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顿悟了,想吃低卡路里的食品减肥。如果是一个完美的推荐算法,可以做到立刻马上给小明推荐沙拉、水果食品。但是大多数推荐算法还没办法做到如此智能。
比起重新搭建模型、收集数据、分析整理、运算,在做算法优化,显然是忽悠用户勾选“打开麦克风权限”要简单得多。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什么能够比从用户口中亲自说出:“我们中午吃黄焖鸡”,更加精准,更加快速的定位目标产品呢?
五:“黑科技”还是“黑心科技”
经过这次事件,有人称“大数据分析就是窥探你的相册、聊天记录、搜索记录…再拿去商家那里卖钱。”咋一听好像是无稽之谈,仔细想想又没错。你的数据天天被人用,又有谁告诉过你了?
你天天接到的买房电话、给过差评之后的卖家骚扰、手机里一堆的借贷短信,其实都是信息泄露造成的。窃听也好,误会也好,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互联网的巨头们,赚钱之余,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毕竟——聆听是走进用户心灵的道路,而不是偷听。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