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都在追问活着的意义,自己生存的价值,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值得做的事情。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吧,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当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存在,于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岳飞时代,是“精忠报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为国捐躯;而在当前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期,是万事头上戴个“钱”。如今,找工作难,找到一个高工资的工作是难上加难,工资高的工作,MONEY多,当然是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若问,做啥事最有意义?当然是做赚钱多的事情最有意义。没钱赚的事情,不能带来“金钱”这一宝贝的事情?呸!谁都不会去碰,把手撩着站在一边。故曰:金钱是万事有无意义、有无价值、价值多少的唯一衡量尺度。要我给你倒水?给钱先。要我给你带路?给钱先。要我给你捎东西?给钱先……总之,没有钱的事情不要问我。渐渐地,用“钱”作为“有意义”的替代词的思维形成后,就会放弃原来自己喜欢做的而又看不到能产生钱的事情。浇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呸!那能当饭吃?下棋,益智健脑?呸!除非是赌博。写日记,反思生活放松自我?呸!除非是出书……渐渐地,钱越赚越多,也放弃了很多原本“有意义”令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但人就是忘了自己赚钱的初衷是什么(还不是过上舒服的生活),盲目地认为钱越多越好,只顾“赚”钱。于是乎,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当官的,贪污受贿,腐败现象层出不止。做商的,以钱卷钱,压榨劳苦民工。官商勾结,那更是不了得,让可怜的老百姓连连叫苦。
据说,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市场经济后,虽然成绩显著,GDP猛增,人们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然而,同时,失业率增高,贫富差距增大;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冲击。市场经济时代来临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人跟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低阶层的人依附于高阶层的人而生存,如:农民依附于地主、家庭成员依附于“家长”、臣民依附于皇帝。而市场经济打破了这一依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多了“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人——物——人,人不再依附于人,独立,自由。在市场经济里,谁占有的生产资料越多,谁的资本越强,谁就能在竞争的漩涡里成为赢家,相反,就会输得一败涂地。于是,人人都在争夺生产资料,抢占资本。渐渐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了,人的社会的一切都物化了,人的生存依附于物,人被物奴役,成为物的奴隶。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就这样形成了。
于2008年12月5日首次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