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作者: 间世居张建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06:57 被阅读0次

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谈美》共读批注系列003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

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固然有些好古董的人是贪它值钱,但是觉得古董实在可玩味的人却不少。我到外国人家去时,主人常欢喜拿一点中国东西给我看。这总不外瓷罗汉、蟒袍、渔樵耕读图之类的装饰品,我看到每每觉得羞涩,而主人却诚心诚意地夸奖它们好看。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了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 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批注:之所以距离产生美,是因为人的好奇心在作怪。科学家探秘,流言家探私。“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掩着的半面可能是烫了的伤疤。;“好奇心害死猫”,朦胧的美往往是陷阱。自己的诗和远方,就是别人呆不下的故乡。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无非是别人一心要逃离的地方。这样的世俗的解释并无意义,艺术之美并不是所谓的距离所能解释的,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物品产生了超越时代的力量,这才是我们需求真正探讨的问题。】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批注:我们追求的美,就像苏轼《日喻》中所说的道,不能外求,而要内致。致,是一种抵达,是一种努力后的领悟。】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坊卖酒。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我们读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几句诗,觉得它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批注:只在无功利的层面上绕,只在观赏者的角度说,未能转换到艺术品的角度阐释艺术美的本质。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一个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的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批注:道德要符合美的规范,才有感染力;美要有道德的意义,才能长久。二者不能迁就,道德如果不符合美的规范,就成了令人厌烦的说教;美如果失去道德的意义,就失去了灵魂。欧阳锋与老顽童都对武术痴迷,但我们更喜欢老顽童,因为他有正义感。郭靖和杨过都很正义,但我认为杨过比郭靖更有魅力,因为杨过有趣、好玩儿、长得帅。真正令人倾心的人物都有亦正亦邪的特征,相较于郭靖、张无忌,令狐冲和杨过就要有趣得多。】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米罗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

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陰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批注:艺术的形式,一方面在于产生距离,更重要的是艺术形式背后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的艺术,其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唐诗与宋词,古诗与现代诗,每个时代都选择了最符合那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五四选择现代诗是必然的,因为五四的精神就是自由。古体诗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不是古体诗不美,而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最好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批注:客观化,就是客体化,就是借助物表现出来。】。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了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批注:创作离不开激情的燃烧,没有那份激情,就无法动人。但作品又必须形式化,没有形式化,就无法产生距离感,让人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作品。】

相关文章

  • 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谈美》共读批注系列003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 两个灵魂

    灵魂不在默契 是灵魂产生了距离 还是灵魂发生了变异 或许从未产生距离 或许从未活在一起 ...

  •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距离”

    一个709的路程把我们两个搁在两地,两年的时间使我注意上你。“网恋”可笑的两个字发生在自己身上,嗯……不知道怎么表...

  • 近处走走

    仗剑走天涯,我们爱的不仅仅是神剧赋予他的武侠梦,更爱他的距离。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距离带来片刻的安宁和逃离产生的...

  • 初中生仿填词《浪淘沙》,不输南唐后主李煜!

    作者:毛志杰 “宋词”几乎成了“词”这种艺术形式的代名词了。其实,词最早产生于唐,从晚唐到五代,词更是被赋予了艺术...

  • 距离产生距离

    万事从来风过耳,一生只是梦游身。 ——题记 泰戈尔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吸烟与读书

    吸烟与读书没有什么区别? 吸烟与读书都是捧着死去的植物产生幻觉 但是 吸烟夺取灵魂 读书赋予灵魂 你问我, 什么时...

  • 距离只会产生距离

    常有人说,距离产生美,多指人与人之间不常见面反而更亲近,所以我们常见到人说“见不得,离不得”指的就是一种亲密无间的...

  • 距离能产生美,也产生“距离”

    距离产生美,我们常常看不见。 距离产生的“距离”,却在一瞬间能感受得到。 你和当年最好的哥们还是当初的模样吗? 你...

  •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安宁

    凌晨的夜晚,醒了以后,久久无法入睡,心中思绪万千,感觉混乱而不安,因为最近发生的各类事情,也因为这几天的懈怠与忽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形式产生距离,时代精神赋予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qh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