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种学术型的书籍讲的理论,似乎不太与自己的思维容易形成联结,并消化整合进入我的大脑中某个区域里的突触网络当中。
这里说的仅仅是不容易,而不是不能。
这经过了一个过程,开始的阅读,文字进入大脑,大脑寻找既有的记忆来解释、用原有的知识来替代新的知识、部分能够结合成完整的逻辑结构的词或句;
然后,大脑发现这种迅速反应的,最快速的理解方式不管用。又使用了一些相似的逻辑结构来推演,好比是强行把这个新输入的句子给咽下去;
最后,这种毫不讲道理的方法起到了一点点作用,又分辨不出到底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但感觉上那种阻碍似乎小了很多,就这么着吧。
接着往下看,从书里的一些例子里找到了能帮助消化前面文字的东西:联结了、紧接着催化了;要么就是帮助不大,感觉上阻碍进一步小了。
不仅如此,连动作上也跟随思想反复拨弄书页,前后对比,寻找可前后映照的例子和理论。
一顿操作下来,没看几页,仍然一知半解。模糊中又有那么点启发,启发中又不太清晰。
记得我好几年前学习心理学理论的时候,我本不是专业学习这个的,仅仅希望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增长知识,扩大能力圈。还煞有介事地报了一个班,考个证来证明自己是有学习成果的。
结果可想而知,太陌生的领域,我只能用上面的那种方法来强行突破,甚至到了实在不行就囫囵吞枣的地步。要命的是还要写论文,没有基础,没有试验数据,没有数据库积累,更加不要谈写什么文字了。
相对于擅长的领域,那些陌生的地方,站在其中,手中的工具就只有语文和数学学习后留下来的文字和逻辑思考能力,因此完全重头开始就只能和最初自己具有的能力相联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以后,再慢慢深入。
上面讲的那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正确的吸收理解方法。比较正确的方法就是,要么就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慢慢拓展;要么就是始终保持自己掌握的知识占比在85%左右,陌生领域的知识保持在15%左右,而且要足够简单和有一定的联系。
这样做,既保证了一定的学习效率,又不会让自己感觉什么都无法依靠的情况下,强行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焦虑而无法行动,进度缓慢甚至停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