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黑暗与光明、文明与野蛮的殊死搏杀。黑云压城,希望如灯,青春烈火,碧血黄沙。在东方,中国人民承担了庄严的使命。物资在耗尽,武器在奇缺,战士在流血。谁能为危难中的中华民族铸造御敌之剑?谁能为流血的将士提供绝地反击的枪弹?
蜿蜒于中国西南的滇缅公路注定要承担历史的荣光。为了抗战中国的生命通道,云南省于1937年底征集滇西20万民工,用锄头、大锤、铁锹、十字镐等简陋的工具,抢修这条世界上最崎岖、最坚硬、最危险的公路。滇缅公路起于云南昆明,经大理、永平、保山、畹町至缅甸腊戍,全长1153公里。全线挖出土方石方三千万平方米,修建桥涵两千多处,耗时9个月。为此死伤民工上万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可以说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血路。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抢运武器弹药、药品器材50多万吨,用生命在拼搏中通行60余万次。中国军队抗敌的物资,有一半是从这条公路运进来的。20万参加松山战役的将士们大多写下了绝命书,誓要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将日本帝国主义的阻碍势力赶跑。怒江滚滚的长流照应着莽莽的滨江,英雄儿女踏上战场,并非游山玩水谈心采茶。
星移斗转,逆风飞扬,70多年过去了。随着云南交通的大变革,滇缅公路要么截弯改直,要么拓宽,要么铺设了水泥柏油,几乎完全改变了原貌。历史因原貌的改变而渐渐湮灭,然而在大理苍山西麓的漾濞县还保留着37公里原汁原味的滇缅公路。那是民族血泪与抗争的见证。当时,大部分的年轻劳力已经处正在外,漾濞人中的老弱妇孺就勇敢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们硬是用手在山腰间抠出了这条路。
阳光下的八达河边,一座坟茔守望着滇缅公路,修路民工陈顺才静静躺在这里。他告诉后代:“这是一条救国路,一条爱国路。”70多年,直到去世,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路。他希望走了之后仍然能守望着这条凝聚他血肉的路。
绿荫下,一群老人正在回忆修路的悲壮。当时的他们只有7至13岁,完全靠人工挖掘,没有机械,连运土方的车子也没有。满满一簸箕的土方压在瘦小的肩膀上,巨大而笨重的石碾子压过了路面,也压过一不小心摔倒的人们。他们在崇山峻岭间安营扎寨,用最坚韧的付出抢修公路。筑路大军中,有父子、有母女、有夫妻、有婆媳,这是怎样的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他们是用生命和血一寸寸丈量国土、一尺尺开凿希望。
70年峥嵘岁月,20万筑路民工已然寥若星辰。山风能吹走的是枯叶,吹不走的是魂魄。原来飞虎队的成员们,在古稀之年回到这片土地上追忆他们青春的记忆。足见这是一条有民族精神、有灵魂的公路。在中国崇山峻岭中,有着对反法西斯同盟最深的纪念。滇缅公路,是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