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独往,即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之意;有时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但这可能有点偏激,我自己也并没有到「事事不与人相同」的程度。
不合群
独来独往的人往往被冠以另一个称呼,就是「不合群的人」,而这个称呼常常是贬义的存在。
从通俗概念理解「合群」,就是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群众关系融洽的意思。其实我们各自的生活环境本来不一样,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当我们已经厌倦委曲求全的生活时,也就不太愿意去为了迎合别人而做太多的改变了,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可能就成了我们这样的人的行为标志。倘若我们所追求的,与所谓「群」所追求的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合群」了。
独来独往与合不合群没有绝对的关系,其实独来独往的人,有自己的「群」,只是向来不被「旁人」发觉,因为「旁人」并不在他们的「群」之中。更何况,当独来独往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时,选择独来独往的人也不会在意「旁人」的评价了。
同时,独来独往能让我们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少有人打扰的内心环境中,达到一种个体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孤独。
孤独
在文言中,「孤独」二字是分开解释的: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我没有去考证,「孤独」何时成了一个合并的词语:孤立而无所依附曰「孤独」;独自一个人或孤单曰「孤独」;不合群或不喜欢和人来往亦曰「孤独」。和「孤独」相近的有个词,就是「寂寞」:静而无声曰「寂」,静而冷落曰「寞」,清冷而孤单,是谓「寂寞」。
「孤独」,是一种主动的、有个性的态度;「寂寞」,是一种被动的、有怨念的无奈。
孤独者,选择独来独往,用自己的实力,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寂寞者,可能没有健壮的精神脊梁,也没有强大的行为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同时,他们可能还在渴望别人来伸出援手,或者渴望和其他寂寞的人凝聚到一起,在清冷无眠的夜中,相互依偎、相互取暖。
孤独不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是良人逝去、守着窗儿,不是遁世,不是颓废,也不是消沉。孤独是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选择。
在孤独的状态里,我们能真正地做到对自己内心进行深沉地拷问,和对自身灵魂施以真切地观照,用心灵来品味人生。据说,人生是一个不断经历又不断沉淀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斗争中,灵魂的蜕变与成长就是人生。
距离
据说,决定人生的,是内心的格局。
而要充盈自己的内心,读书始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书读得多,也决定了一个人视角的多度、立场的高度、心境的远度和智慧的深度。有时候,和一个孤独的人交往,越交往,就越觉得难以进入他隐蔽的内心世界,就越觉得他永远有着一份神秘感,因为我们无法窥看到他内心世界的全貌,无法想象他的内心世界有多么弘大和广阔。
独来独往的人向来不容易被旁人惊扰,即使身处闹市,也能拥有方寸间的宁静。一本书、一杯茶,甚至可以在一次拥挤的地铁上,度过一个喧嚣的午后。这是一个充满物欲的世界,不管是繁杂的人事还是纷扰的红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深陷其中不得脱的人们。但天地其广,你我都不过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粒,终将淡漠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伦天道尚且参之不透,怎能甘心随波逐流,流连人事和声色犬马,而对人生的奥义不去看、不去听、不去品味?
独来独往,内心远离人烟,另辟蹊径,在纸张和文字间开辟一方古朴、恬淡的桃花源,即使身在红红绿绿的人潮中,内心深处仍能安于自己的坚守,俗世外在的繁杂与热闹都可以与我无关。内心清夷的人选择独来独往,是一种律己,是一种对精神的修炼,也是一种对跳脱凡尘窠臼和突破俗世樊笼的渴望。
相知几人
然而,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绝对的独来独往。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相互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相互的依靠和互为港湾。据说,孤独者懂得缩减不必要的社交关系,放弃低质量的社交,把换来的时间用来独处,以维系孤独的境界。所以,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
我以为,朋友是精神的交融,是灵魂的碰撞,是一种淡如水,是一种无功利之用的思想交流。
不过茫茫人海,我们能找到几个真的朋友?能找到几个真的能懂我们的朋友?朋友的基础是无功利之用的精神联系,「朋友」二字也是两个干净的灵魂的惺惺相惜。独来独往的人的朋友,在各自独来独往的路上,不会栖栖惶惶,他们知道什么可以放下,什么需要放下。独来独往,是对自身灵魂的磨练,独来独往的人,不是不找朋友,相反,他们只找真朋友。
(2017年4月30日摄)天地如一隙,你我皆其一粒尘,「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网友评论